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5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72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3篇 |
内科学 | 1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557篇 |
预防医学 | 200篇 |
药学 | 372篇 |
中国医学 | 1747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58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76篇 |
2010年 | 152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26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2.
高良姜与红豆蔻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本草考证认为:我国古代有多种山姜属Alpinia植物用作高良姜,唐《新修本草》中生岭南、形大者为大高良姜A.galanga,《本草图经》中的儋州高良姜为高良姜A.officinarum,《植物名实图考》所述滇产高良姜为喙花姜Rhynchanthus beesinanus。古人认为红豆蔻即高良姜子,主要为山姜属(Alpinia)植物。《本草纲目》引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描述之红豆蔻可能是艳山姜A. 相似文献
133.
2007年10月28日,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03期东方科技论坛“本草物质组计划”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隆重举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森研究员在本次论坛上提出了《本草物质组计划》的设想与建议,该《计划》深入分析了本草物质组计划的背景、目标、任务、路线、策略和可行性,建议对我国的中药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全面解析中药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构建本草物质资源库,从而完整系统地阐述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机制,解读中药的科学性,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建立我国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可持续、高效的重大创新中药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撑。该《计划》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科学研究描绘出较为清晰的路线图,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深远影响。该《计划》的产生源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基于现代化理论和技术的复方中药系统研究”和科技部973计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4.
135.
目的 通过对禹州漏芦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药用品种.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历代文献,实地考察并结合禹州漏芦的现代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对其考证.结果 其基源仅菊科蓝刺头属植物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或华东蓝刺头Echinops grijisii Hance的干燥根为药用正品,表明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禹州漏芦的生长特征及其功能主治与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近现代记载其药用部位为干燥的根、全草、茎叶等,极不统一,造成了药用部位的混乱,今对其来源进行考证,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36.
朱砂Cinnabaris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始载《神农本草经》称丹砂。朱砂现今主产于贵州的铜仁、万山、务川,湖南的凤凰、新晃、保靖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地[1~7] 。其古本草上的产地,因历史原因,多与现今名不同。现有文献的考证,存待商榷之处,例如《中华本草》[8] 道,陶弘景云“符陵是涪州(今四川省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地) ,接巴郡(今四川省境内)南……乃出武陵(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地) 相似文献
137.
黄芪性味甘,微温。其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本经》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大明本草》又日:“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以上充分说明了黄芪的具体的功效。故笔者用重黄芪,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8.
139.
浅谈臭灵丹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臭灵丹为菊科植物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DC.)Benth.的全草。别名狮子草、臭叶子、六棱菊、野辣烟等,始载于《滇南本草》,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排脓,通气止痛的功效。民间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咳嗽等。现代研究表明臭灵丹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强。本文粗浅介绍一下臭灵丹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0.
历代本草文献中对女贞子四性的记载是有变化的。通过系统梳理考证1949年以前的历代本草文献,发现自先秦至今女贞子四性变化大多以《神农本草经》为据,女贞子“性平”说占主导地位;“性凉”说、“性寒”说观点鲜明,影响颇广;而“性温”说如昙花一现。因此,女贞子四性的变迁情况及规律值得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