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728篇 |
免费 | 3478篇 |
国内免费 | 47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8篇 |
儿科学 | 462篇 |
妇产科学 | 269篇 |
基础医学 | 5987篇 |
口腔科学 | 1078篇 |
临床医学 | 11079篇 |
内科学 | 3762篇 |
皮肤病学 | 275篇 |
神经病学 | 2882篇 |
特种医学 | 229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3718篇 |
综合类 | 19965篇 |
预防医学 | 3118篇 |
眼科学 | 815篇 |
药学 | 6966篇 |
247篇 | |
中国医学 | 5838篇 |
肿瘤学 | 10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086篇 |
2023年 | 2103篇 |
2022年 | 2553篇 |
2021年 | 3464篇 |
2020年 | 2957篇 |
2019年 | 2240篇 |
2018年 | 1051篇 |
2017年 | 1847篇 |
2016年 | 2139篇 |
2015年 | 2543篇 |
2014年 | 3927篇 |
2013年 | 4013篇 |
2012年 | 5065篇 |
2011年 | 5742篇 |
2010年 | 4811篇 |
2009年 | 4451篇 |
2008年 | 4798篇 |
2007年 | 3977篇 |
2006年 | 3602篇 |
2005年 | 3549篇 |
2004年 | 2697篇 |
2003年 | 2396篇 |
2002年 | 1797篇 |
2001年 | 1501篇 |
2000年 | 1114篇 |
1999年 | 891篇 |
1998年 | 679篇 |
1997年 | 537篇 |
1996年 | 562篇 |
1995年 | 432篇 |
1994年 | 359篇 |
1993年 | 208篇 |
1992年 | 206篇 |
1991年 | 183篇 |
1990年 | 152篇 |
1989年 | 141篇 |
1988年 | 56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48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探讨SD大鼠来源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促使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向NP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取脂肪细胞,极限稀释法纯化细胞;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NP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对AMSCs及NP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AMSCs中Sca-1和CD44的阳性率较高,而CD45和CD11b阴性,共培养组荧光强度明显亮于单纯AMSCs组,AMSCs在NP细胞的诱导下聚焦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Ⅱ)、Sox-9等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结论共培养环境中髓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TGF-1能促使AMSCs向NP样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2.
脊柱非融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兴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2):1-2
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应用腰椎后路融合技术治疗脊柱畸形病例,四十余年后Smith和Robinson及Cloward提出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脊柱融合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退行性脊柱疾患。脊柱融合技术通过重建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43.
144.
<正>各种原因(如创伤、肿瘤、感染、代谢性骨病等)造成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越来越多,在脊柱手术治疗过程中伤椎复位后椎体内空腔骨缺损导致术后椎体再塌陷,以及伤椎骨缺损成骨修复缓慢,是困扰脊柱外科医生的难题。如何对受伤椎体复位后形成的椎体内空腔骨缺损进行修复重建以及尽可能迅速地、完整地恢复椎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广泛研究。理想的椎体内骨填充材料应具备以下特性:可注射性及可塑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人骨组织相近的生物力学性 相似文献
145.
以骨间背侧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60侧灌注血管染料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骨间背侧血管在前臂背侧的起点、走行和分支,发现该动脉终末支在腕上2.5cm 水平,与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之间有恒定的吻合支相连,并以此吻合支为蒂,设计了前臂骨间背侧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46.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与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分化特征及其端粒酶活性。方法:取人胚胎股骨骨髓,分离,培养,扩增MSCs,原位杂交法检测MSCs的端粒酶性。将MSCs种植于裸鼠皮下,4周后观察MSCs的分化情况。结果:人MSCs呈端粒酶反应阳性。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分化成骨,软骨,脂肪,骨骼肌,肌腱样组织和无髓神经纤维束样结构。结论:人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7.
148.
目的:探讨改良棘间入路法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X且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3岁。自病变间隙入路,将其上、下方棘突尖部的1/3至1/4至各自的基底部向间隙中心呈Ⅴ型凿下、,连同棘上、棘间韧带作整块切除,常规显露除突出之髓核组织,必要时作侧隐窝和/或神经根管扩大。整块切除之复合组织原位回植缝合固定。结果:随访2至4.5年,平均3年,优28例,良7例,中 相似文献
149.
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并椎间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96年1月~1999年5月共收治腰椎滑脱并椎间盘突出症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36~64岁,平均48.8岁。腰椎弓峡部裂所致滑脱13例,腰椎退行性变所致滑脱7例。病程1~5年。症状有下腰酸痛,站立弯腰加重,休息稍缓解,腰痛伴双下肢 相似文献
150.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传统方法治疗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较高,可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至今仍是临床的难题之一。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为蒂的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39例,经5~10年的随访,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12~60岁,平均54岁。右侧14例,左侧25例。新鲜骨折35例,陈旧骨折4例。车祸19例,骑自行车跌伤11例,跌倒6例,坠落伤3例。Garden法分型Ⅱ型8例,Ⅲ型22例,Ⅳ型9例。2.手术方式:硬膜外麻醉后仰卧位,患侧臀部垫扁枕,取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