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8篇
  免费   637篇
  国内免费   135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0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86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1220篇
预防医学   237篇
药学   413篇
  7篇
中国医学   2578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300篇
  2023年   728篇
  2022年   752篇
  2021年   686篇
  2020年   381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数据挖掘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高明 《广西医学》2006,28(2):161-164
1 前言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数字化的时代,从日常生活的数字化电视、互联网,到电子办公、电子商务等无处不与数据的储存、积累息息相关。医疗卫生领域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包括完整的人类遗传密码的信息,大量关于病人的病史、诊断、检验和治疗的临床信息,以及药品管理信息、医院管理信息等。这些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如何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索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常用腧穴及刺激参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自建库至2023年5月收录的电针治疗DPN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电针治疗DPN的选穴处方及电针刺激参数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对纳入的36篇文献中的36首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位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聚类分析得出8个聚类集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的核心处方,其中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足三里-三阴交”。最常使用的刺激参数为:连续波、疏密波,5 Hz,强度耐受,30 min/次,1次/d,总治疗时间4周。【结论】电针治疗DPN的核心穴组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参数推荐5 Hz,连续波,30 min/次,1次/d,治疗4周。可为电针治疗DPN的临床取穴及参数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挖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统中医药防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19年12月1日—2022年12月10日收录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中医方药。利用Excel 2019、IBMSPSS Modeler18.0等软件对中药进行纳入,并且将其使用频数、性味和归经进行汇总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608篇文献,共计151个内服中药复方,依据频次划分,频数为12次以上的有10个复方,按频次由高到低,前5个复方分别为麻杏石甘汤、清肺排毒汤、达原饮、香砂六君子、三仁汤。共涉及18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30以上的中药共计35味,以频次由高到低,前5位分别为甘草、茯苓、藿香、苦杏仁、麻黄。中药属性以性寒、温凉为主,味苦、甘、辛多见,归属肺、胃、脾经。将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前6组关联药物分别为“防风-甘草”“甘草-茯苓”“防风-茯苓”“防风-茯苓-甘草”“防风-半夏”“防风-黄芩”。45对复方药物的关联组合中,共涉及到20味中药,分别为杏仁、麻黄、石膏、防风、甘草、黄芩、连翘、陈皮、苍术、茯苓、半夏、生姜、霍香、白术、麦冬、厚朴、桂枝、桔梗、柴胡、人参,组合为麻杏石甘汤加减。结论: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4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多系统萎缩的中医证型分布、用药规律及核心药对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中医药治疗多系统萎缩的相关文献(建库以来至2022年6月),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药进行挖掘分析;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核心药对的作用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关于中医药治疗多系统萎缩的文献62篇,含处方82首,涉及中药162味,得到中医证型、高频用药及其相对应的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15对,聚类分析得到3类核心药物组合,发现核心药对为熟地黄-山茱萸;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有55个;药对活性成分主要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癌症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现代中医辨证多系统萎缩以虚证为主;核心治法为温补脾肾,滋补肝肾;核心药对为熟地黄-山茱萸;药对活性成分主要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癌症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等调控多系统萎缩。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治疗小儿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治疗小儿泄泻原文进行精读,对涉及的9种泻证进行分析与整理,建立病-证-方-药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统计共17首方剂,涉及51味中药,药物频次累计148次,药物频次≥6次的有7味,依次是甘草、白术、陈皮、茯苓、生姜、人参、砂仁。功效分类位于前3位的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四气五味以甘平、辛温为主,多归于脾胃二经。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25组,以补虚药与补虚药、补虚药与温中药、补虚药与行气药配伍为多。药物聚类可分为3类,第一类:砂仁、陈皮、甘草、人参、麦芽,第二类:茯苓、甘草、泽泻、白术、灯心草,第三类:甘草、人参、白术、陈皮、生姜。得到新处方2个,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核心处方为异功散加味。结论:《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认为小儿泄泻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兼有寒、热、虚、食、惊之因;治疗时健脾补虚,常参辛温祛湿法;选方以名方为基础,注重调理脾胃气滞,重视“健脾以运脾为贵”的思想,其药物配伍巧妙灵活,切实合用。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疮疡的外用方剂,探索其用药规律。方法:以“疮疡”“疮”“恶疮”“疡”“肿”为关键词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人工筛选收载主治疮疡的方剂,将药物名称经规范处理的处方录入Excel 2007软件中。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由三名研究员分别进行数据录入,并三者交叉审核,最终建立疮疡方药数据库。然后运用Excel 2007、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等软件对频次、性味、聚类、关联规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63首,包含药物296种,其中使用频次≥15的药物有32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乳香、轻粉、冰片、没药、麝香;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辛、苦、甘。根据药物的关联规律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5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物聚合组合。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疮疡的外用方剂用药以活血化瘀、拔毒化腐生肌、清热燥湿为主,攻补兼施,消托并用。基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背景,上述结果可为临床辨治疮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数据挖掘技术也可为临床处方的优化和筛选提供新思路和角度。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耳穴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选穴规律。方法:以“围绝经期”“更年期”“失眠”“不寐”“耳穴”“耳针”等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以来至2022年4月。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4分析得出高频耳穴穴位及穴位配伍关联。结果:共纳入86篇文献,包含耳穴19个,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常用耳穴为神门、肾、皮质下等穴位,常用耳穴的穴对为神门-肾、神门-心、神门-交感等。结论:耳穴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失眠主要选取具有调节内分泌水平、影响神经血管活动、促进脏腑功能作用的穴位。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总结药物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3月名老中医刘德清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所有门诊处方,使用Excel 2019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归纳整理,通过SPSS 26.0及SPSS Modeler 18.0平台分析名老中医用药的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由此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共收集有效处方331首,涉及药味110味,根据药物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得出中药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总结得出使用频次超过90次的高频中药共14味,为甘草、陈皮、黄连、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黄芩、白芍、佛手等。对使用频次超过50次的中药共20味进行中药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聚类群组,分析得出名老中医用方由经典方黄连温胆汤、二陈汤、芍药甘草汤等化裁。通过构建分类值共线频率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0对。对高频用药进行文献检索,得出这些药物通过抗炎、镇痛、调节胃肠道运动、保护胃黏膜等作用机制发挥治疗作用。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对名老中医临...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究古代治疗痿证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中主要治疗痿证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系统、SPSS Modeler 14.1软件从单味药频次统计、归经统计、关联规则、聚类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角度对搜集到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17首,包含药物264种,其中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23味,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牛膝(81次)。药物归经以脾、肾经为主。共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牛膝-熟地黄”“当归-人参”“甘草-人参”等。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可聚为4类。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包含牛膝、当归、熟地黄、黄芪等药物。结论:中医药治疗痿证标本兼顾,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祛湿、活血药等以祛邪。用药上,以牛膝、熟地黄、当归等为基础药物。以脾肾为主要脏腑辨治痿证符合古代治疗痿证用药规律。提炼出的核心处方具有补益气血、补肾填精等功效。  相似文献   
150.
目的:以数据挖掘为基础,分析针灸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以建库至2022年3月为时间段,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关于肛周脓肿术后针灸的治疗处方。以“肛周脓肿”“术后疼痛”“针灸”“穴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通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4等软件检索、分析文献中穴位出现的频率以及穴位所属经络。结果:对针灸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疼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共收录90篇文献,筛选出腧穴处方62个,涉及穴位60个,频次≥7的穴位有10个,分别是承山穴、长强穴、三阴交穴、次髎穴、足三里穴、关元穴、中极穴、二白穴、合谷穴、气海穴,所属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疼痛以近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同时重视特定穴的运用,穴位多属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督脉,主要集中在下肢部和腰骶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