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3篇
  免费   630篇
  国内免费   134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0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76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1122篇
预防医学   231篇
药学   382篇
  7篇
中国医学   2426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279篇
  2023年   728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594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21.
摘 要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文献,采集参麦注射剂ADR详细个案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参麦注射剂ADR详细个案118例。其临床诊断大致有6类,呼吸系统损害20例(16.9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例(16.10%),全身性损害26例(22.03%),神经紊乱23例(19.49%),胃肠系统损害18例(15.25%),心率及心律紊乱12例(10.17%)。后项包含ADR诊断的关联规则有“ADR发生在0~5 min之内的男性患者占总体研究案例的14.41%,其中41.18%的患者的ADR诊断为全身性损害”。结论:参麦注射剂ADR诊断种类可能与患者性别、配液种类等因素相关,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22.
摘 要随着电子医疗记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于大规模电子医疗数据库开展药品安全主动监测成为可能。本文对基于电子医疗数据库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挖掘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评价这些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综述的信号挖掘方法包括比值失衡法、传统药物流行病设计、处方序列对称分析、序贯统计检验、时序关联规则、有监督的机器学习和树状扫描统计量方法。从评价这些方法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自身对照设计、处方序列对称分析和有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的性能较好。当考虑使用信号挖掘方法开展常规药品安全主动监测时,方法原理容易理解有利于结果的解释。此外,方法能否给出信号强度以及方法是否易于实现,都是影响其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3.
本刊已出刊杂志第32卷第8期调查研究栏目,文题为《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邵征洋教授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用药规律》一文,作者姓名为张春辉1、林婷婷1、刘玥1、葛亮1、黄琴2、邵征洋3。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儿科;3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  相似文献   
124.
叶文怡  郭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10):1107-1111, 1115
[目的] 探讨郭勇教授治疗肝癌的处方用药规律,传承名中医治疗肝癌的指导思想并推广应用。[方法] 收集郭师治疗肝癌的处方,基于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药性频率最高的是寒(34.46%),其次是温(29.94%)、平(27.12%),累计频率达91.52%;药味频率最高的是甘(37.09%),其次是苦(23.64%)、辛(17.45%),累计频率达78.18%;药物归经频率最高的是肝(19.61%)、其次是脾(15.50%)、肺(15.25%)、胃(14.29%),累计频率达64.65%。采用关联法则、复杂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前6位中药依次为:白芍、郁金、预知子、猫爪草、猫人参、太子参。从核心处方总结出,郭师治疗肝癌多用猫人参、猫爪草、郁金、预知子、白芍等药物。[结论] 郭师治疗肝癌,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用灵活,配伍严谨。数据挖掘应用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刘红旭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刘红旭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门诊治疗冠心病兼失眠的处方,通过筛选、收集病历建成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以客观分析其治疗经验。结果最终共筛选出251首处方,得出高频药四气、五味、性味及归经、关联规则核心药对组合,及3首核心处方。结论刘红旭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失眠,以本虚(气)、标实(痰、瘀)为基本病机,以补气、豁痰、活血,配安神为法,以"参元益气活血胶囊""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安神定志汤"3首核心处方为主,并根据辨证随症加减,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学分析,探讨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不寐的临证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梅国强教授2018年1月—2021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门诊部治疗的不寐患者病案资料,提取病案中的方药信息,运用古今医案云(V2.2.2)平台、Origin 2020软件与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106例,处方178首,其中使用频次≥40次的中药共23味,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法半夏、酸枣仁、川芎、茯苓、当归、枳实、郁金、黄芩、柴胡、陈皮。药性以温性最多,其次为寒、平、微寒;药味以辛味、苦味为主,其次为甘味、酸味、咸味等;药物归经以肝、脾、心、肺、肾、胃、胆经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得到5个聚类方。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药物为法半夏、酸枣仁、川芎、当归、茯苓、郁金、枳实、陈皮、炒栀子、石菖蒲、远志、煅牡蛎、煅龙骨、土鳖虫、苏木、黄连、黄芩、淡豆豉、泽泻、柴胡。结论 梅教授治疗不寐以调和枢机为主,常采取和解少阳、清热燥湿化痰、调和脾胃、交通心肾、养血除烦等治法,常用核心处方有温胆汤、小柴胡汤、酸枣仁汤、小陷胸汤、远志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豉汤等,常用药对有柴胡-黄芩、石菖蒲-远志、当归-川芎、苏木-蛰虫、煅龙骨-煅牡蛎、墨旱莲-女贞子、五灵脂-蒲黄等。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PLA2G1B基因在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特征、预后特征、免疫特征以及潜在的治疗方案影响。  方法   通过对TCGA以及GEO数据库中的肺腺癌患者RNAseq表达谱数据以及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对比PLA2G1B高表达和低表达在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差异,并通过CIBERSORT计算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对比PLA2G1B高低表达组之间的浸润程度差异。并通过pRRophetic算法分析2组之间的药物敏感性差异。  结果   PLA2G1B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相比癌旁表达量显著降低,且表达量越低其患者的预后总生存越差,在TCGA以及2个GEO的独立验证数据集中均表现出一致的统计学差异,经多因素校正之后证明PLA2G1B低表达为差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且在预后较差的样本中其免疫浸润水平更低,主要表现为Bcellmemory,Tcell CD4+ memoryresting,Monocyte,Myeloiddendriticcell,Mastcellactivated细胞类型。但差预后的样本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要显著更好。  结论   PLA2G1B低表达为肺腺癌独立的差预后风险因素,且低表达患者中整体免疫浸润水平显著更低。  相似文献   
128.
刘毅  王瑞敏  彭雪峰  李菲  赵飞  刘宁  贾跃进 《中草药》2021,52(15):4626-4640
目的结合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及临床观察,探究贾跃进临床治疗女性失眠症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将贾跃进门诊近5年中药治疗女性失眠症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属性统计以及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组方;再将核心组方运用TCMSP、GEO等数据库得到各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与疾病靶点并取交集,利用CytoscapeV3.8.0及其插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通过分析以上所得的2个网络获取其关键成分及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最终以核心组方为治疗组,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临床研究验证。结果数据挖掘纳入验案221例,方剂258首,涉及中药139味;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主要归肝、脾经;通过药物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综合得出11味药物的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共获得核心组方有效成分65种,相关靶点490个,交集靶点142个,关键成分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关键靶点聚类有神经递质类及细胞因子类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可能与代谢过程、免疫系统过程和信号过程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可能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等有关;分子对接较好的靶点为蛋白激酶Bα(protein kinase Bα,AKT1)、5-羟色胺受体1A(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HTR1A)、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临床研究显示,核心组方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褪黑素(melatonin,MT)水平显著升高,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症的核心组方包括茯苓、白术、合欢皮、柴胡、香附、白芍、龙骨、当归、牡丹皮、栀子、白茅根,其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MT、5-HT、DA而实现,对临床相关研究及对女性失眠症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9.
王佳俊  陈青垚  王建  袁健梅 《中草药》2021,52(19):5984-5995
目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分析以黄连Coptidis Rhizoma为核心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并阐明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的分子机制,为其实验验证及新型方剂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用于治疗UC的含黄连方剂,设置同时满足支持度≥0.25,置信度≥0.9且提升度≥1的药对为含黄连核心药物组,利用TCMSP、HERB和TCMID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并收集相应靶点,在GeneCard和OMIM数据库中以"ulcerative colitis"为关键词检索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11.0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利用"微生信在线"网站对潜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可视化,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4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对接验证。结果数据库筛选得到161首目标方剂,主要涉及72味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提示黄连与木香、甘草、白术、茯苓、当归是具有强关联性的5组药对,这6味核心药物一共含有144种成分、潜在靶点165个,其中有83个靶点分布在骨髓和淋巴组织,关键靶点有31个,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APK8。KEGG分析结果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IL-17、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等通路与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受体蛋白与中药成分的对接活性好,作用较稳定且与原配体的结合能相近,其中β-谷甾醇与原癌基因JUN具有最低的结合能。结论初步分析了含黄连方剂治疗UC的配伍规律,并且在分子水平揭示了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的机制,为后续含黄连方剂治疗UC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0.
张新雨  范梦月  孙蓉 《中草药》2021,52(14):4307-43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联用的方法探索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中药的功效网络,从组方用药规律和功效网络构建联合角度阐释"理-法-方-药"一致性的科学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文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对方剂中性味归经、药物频次、用药剂量以及关联规则、聚类和复杂网络进行分析。对核心药物进行成分靶点筛选,与肝郁脾虚型FD的靶点映射,利用Cytoscape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对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分析和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文献207篇,处方207个,中药119味,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胃、肺、肝;使用频次在15以上的有30种中药,其中柴胡的使用频次最高;甘草6 g的剂量使用频次最高;关联规则表明柴胡-白芍,白芍-白术、柴胡,白芍-茯苓、白术、柴胡分别为同一个组里支持度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可将中药分为5类;复杂网络分析显示白术、柴胡、甘草、半夏、麦芽、茯苓和枳壳在肝郁脾虚型FD方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综合频数、聚类以及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柴胡、甘草、白术、茯苓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等,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α(protein kinase Bα,AKT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3,MAPK3)等,主要作用通路为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结论从组方用药规律和功效网络构建联合角度阐释了"理-法-方-药"一致性的科学性,数据挖掘分析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核心药物以及配伍规律,同时得到治疗该病潜在的中药配伍,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型FD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主,组方的核心中药柴胡、甘草、白术、茯苓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等成分作用于IL-6等靶点,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发挥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FD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并为下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