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13篇
预防医学   104篇
眼科学   1220篇
药学   152篇
  3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目的:比较并分析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与单焦点IOL植入术后早中期的临床效果差异。
  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IOL植入术34例40眼,其中A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者18例20眼;B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单焦点IOL者16例2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 mo和6 mo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总眼球散光及术后6 mo时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结果: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近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眼球散光1mo时A组为0.65±0.25D,B组为0.52±0.27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o时A组为0.54±0.23D,B组为0.45±0.20D,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6mo时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两组比较在高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使具有较大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稳定的裸眼远、近视力,并且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2.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不仅影响眼部美观,而且会引起角膜散光、遮盖视轴区而致视力下降或影响视力[1]。目前,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结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术式[2]。近年来,我院对100例(12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结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就手术操作及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3.
本文报道2例高度角膜散光、且为混合散光患儿在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均出现散光显著增加。结合患儿眼屈光性质、角膜地形图及像差分析,提出瞳孔直径改变带来的像差变化、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散光差异、睫状肌麻痹前后晶体散光的改变均可能导致睫状肌麻痹后散光增加。我们发现,对于高度角膜散光,尤其是混合散光的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不一定能精确反映患儿日常生活中的屈光状态。由于患儿需要的是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屈光矫正,因此,我们建议,不能直接采用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结果作为此类患儿的配镜处方,需结合角膜地形图,参考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复光结果制定最终的配镜处方。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18~22岁大学生近视状况以及散光、身高、体重指数、父母教育程度、运动等因素与近视的关系,探讨近视影响因素,为近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某大学724名18~22岁在校学生的视力、眼屈光度及身高、体重、跑步成绩(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等检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初次戴镜时间、是否喜好运动、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及时间等。结果散光程度与近视度显著相关(r=0.432,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子女近视度相关(F=3.465,P<0.05);初次戴镜年龄与近视度显著相关(r=-0.437,P<0.001)。结论散光性屈光不正及早矫正有利于近视控制。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中国18家医院的14万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18家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889例(143889只右眼)的眼部生物学参数资料。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等眼球参数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获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各医院将资料整理分析后提交给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总体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等分析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在不同性别、年龄、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中的分布差异。结果143889例患者中女性84319例,男性59570例;年龄为72(65~78)岁;角膜散光度数为0.84(0.51~1.33)D,散光度数≥0.75 D者80895例(56.22%),散光度数≥1.00 D者57304例(39.83%)。女性角膜散光度数为0.87(0.53~1.37)D,男性为0.82(0.50~1.29)D(U=-14.891);女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3.26%(28046/84319),逆规散光比例为49.08%(41385/84319);男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4.26%(20408/59570),逆规散光比例为46.91%(27945/59570)(χ2=70.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增加,角膜散光度数先由0.94(0.57~1.48)D减少至0.75(0.46~1.18)D,后又增大至1.19(0.74~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63.438,P<0.05),变化的转折在61~70岁。随着年龄的增大,顺规散光比例减小[由77.50%(396/511)减少至12.50%(3/24)],逆规散光比例增大[由11.15%(57/511)增大至79.07%(34/43)],斜向散光比例变化不大[17.02%(16/94)至19.92%(245/1230)],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4.496,P<0.05)。前房越浅,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2(0.51~1.31)D增大至1.05(0.61~1.56)D;逆规散光比例越大,由47.32%(60207/127227)增大至51.69%(184/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09.961,χ2=120.995;均P<0.05)。平均角膜屈光力越大,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0(0.49~1.33)D增大至0.95(0.58~1.53)D;逆规散光比例越小,由52.84%(4963/9392)减小至39.97%(9023/22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08.562,χ2=752.147;均P<0.05)。不同眼轴长度相比,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散光度数最大,为1.04(0.62~1.65)D;逆规散光比例最大,为49.00%(10964/22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071.198,χ2=131.130;均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以逆规散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散光度数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65岁为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变化的转折点。前房越浅,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以及逆规散光比例越大。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逆规散光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囊膜标记(FLACM)法与裂隙灯下手工标记(SAMM)法的Toric IOL轴位准确性和术后效果。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FLACM法(25例25眼,FLACM组)与SAMM法(25例25眼,SAMM组)对散光轴位进行标记。评估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残余散光(RA)、IOL轴位偏离度、总调制传递函数(MTF Total)。结果:术后1mo,FLACM组UCDVA(LogMAR)显著优于SAMM组(0.15±0.09 vs 0.22±0.11,P<0.05);FLACM组术后RA和IOL轴位偏离度均显著低于SAMM组(0.30±0.18D vs 0.64±0.28D,P<0.05;3.64°±1.68°vs 5.40°±3.44°,P<0.05);两组BCDVA和MTF Total均无差异(P>0.05)。术后UCDVA(LogMAR)与RA(r=0.350,P<0.05)、IOL轴位偏离度(r=0.369,P<0.05)呈正相关,与MTF Total值呈负相关(r=-0.290,P<0.05);术后RA与IOL旋转度呈正相关(r=0.431,P<0.05)。结论:FLACM法标记的Toric IOL轴位比SAMM法更加精确,从而获得更好的散光矫正效果和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67.
蒋玲  李凤  杨欣  万鹏飞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9):1612-1616

目的:分析角膜缘自体结膜移植和羊膜移植对行翼状胬肉手术患者视力、角膜散光(CAD)、泪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8/2020-03我院眼科收治的翼状胬肉手术患者96例96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48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对照组(48例48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膜充血及水肿消退时间、术后裸眼视力(UCVA)、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CAD、眼表疾病指数(OSDI)、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结膜充血及水肿消退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1、3、6mo两组患者UCVA、BUT、SⅠt均较术前改善(P<0.05),CAD、OS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1mo BUT、SⅠt较对照组低,术后3、6mo BUT、SⅠt较对照组长,术后1、3、6mo 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UCVA和CAD比较无差异(P>0.05); 观察组术后6mo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6mo内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与羊膜移植相比,角膜缘自体结膜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可明显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少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及复发率,且不影响视力与CAD,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68.
郝咪  龙潭  马挺  王睿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118-2123

目的:研究散光矫正型双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混搭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质量。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01/2021-01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4例108眼,按植入人工晶状体及术前角膜散光不同分为3组,A组21例42眼术前角膜散光均<1.0D,双眼植入双焦点人工晶状体; B组15例30眼术前角膜散光均≥1.0D,双眼植入散光双焦点人工晶状体; C组18例36眼,一眼术前角膜散光<1.0D,另一眼术前角膜散光≥1.0D,前者植入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后者植入散光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单眼视力,术后双眼视力、残余散光、双眼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CS),三组患者术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估视觉质量。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视力、术前眼压均无差异(P>0.05)。A组术后残余散光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2,<0.05)。B组和C组双眼远视力优于A组(均P<0.05); B组和C组双眼近视力优于A组(均P<0.01); A组双眼中视力优于B组和C组(均P<0.01)。明视眩光6、12c/d,暗视6、12、18c/d,以及暗视眩光1.5、3、6、12、18c/d的空间频率下A组CS较B组和C组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视功能调查表三组间无差异(P>0.05)。

结论:散光双焦人工晶状体与双焦人工晶状体混搭植入可改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矫正散光有助于提高术后患者的视觉CS,但是散光全矫后,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中视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69.
角膜散光的精准评估在屈光和白内障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由于理论认识的不足和检查设备的局限性,低估了角膜后表面散光(PCA)对整体角膜散光评估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基于不同原理的多种设备实现了对角膜后表面信息的直接或间接采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使PCA的分布特点及规律逐渐清晰。现对PCA的评估方法和临床特征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实践中对PCA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70.
不同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94例21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三组。A组69眼,为上方角巩缘大阶梯切口,切口长度为11mm弦长(约120°弧度);B组71眼,为上方巩角膜切口,切口长度为5.8mm弦长;C组72眼,为距角巩缘3mm的反眉弓形巩膜遂道切口,遂道宽度示为5.8mm。晶状体核处理:A组采用双手压迫法将核娩出,B、C组均以碎核器将晶状体核分为两半后再用晶状体圈匙捞出。三组均为同一术者并用同种人工晶状体及逢线,术后处理也基本一致。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查视力及应用角膜曲率计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前A、B、C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81±0.33、0.84±0.30、0.79±0.29D。术后1周、1月、3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远视力≥0.5的眼数分别是:A组:4.31±1.37、3.56±1.24、2.46±1.18D,36眼,49眼,60眼;B组:3.54±1.05D,3.03±1.03D,2.35±1.01D,42眼,55眼,65眼;C组:1.72±0.43D,1.36±0.41D,0.88±0.36D,56眼,61眼,70眼。经t及χ2检验,三组间以上二种参数分别进行比较,术后1周及1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A组及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与A、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巩膜遂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