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9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5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63篇
内科学   83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118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795篇
预防医学   336篇
眼科学   100篇
药学   392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报道6例Ebstein畸形合并右侧房室旁道患者(1例为外科手术切断未成功),其中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逆向型1例。6例中有心房颤动和电击复律史者3例。经导管射频消融均成功地阻断了旁道。与心内结构正常的15例右后侧壁显性旁道消融结果比较,平均消融时程(139±74minvs113±46min)、X线曝光时间(28±17minvs23±12mi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随访8±5月,1例术后6个月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余病例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动过速复发。无并发症发生。提出掌握Ebstein畸形旁道消融的有效靶点图特征及其消融的特殊性,此种病人的消融疗效可与心内结构正常的旁道者相当  相似文献   
112.
对18条缺血性心肌模型犬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6条犬采用组合双极电极记录心肌局部电图,进一步探讨缺血性心脏病室速的机制。结果显示:①缺血区各层心肌电图和心外膜局部电图上均出现延迟电位及碎裂波。②室速的激动顺序为缺血区心内膜(作参照,为0ms)、缺血区心外膜(10±0.10ms)、边缘区心内膜(10±0.12ms)、边缘区心外膜(16±0.20ms)、正常区心内膜(20±0.50ms)、正常区心外膜为(27±0.20ms)。③当体表II导联心电图和心外膜、心肌局部电图均出现心室颤动时,心内膜仍表现为室速的图形。认为室速是多平面多折返所形成的“立体折返”激动的结果;如何寻找折返环入口作为射频消融治疗的靶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3.
对5例阵发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行右房射频消融术。3例单型房扑消融成功,2例复合型房扑/房颤失败。3例成功者随访6个月无复发。房扑与右房内大折返运动有密切关系。射频消融结果与右房结构、房扑的类型及折返运动有关。右房射频消融的远期效果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4.
由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电流所引发的后除极而导致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  相似文献   
115.
患者男,45岁。发作性心悸3年,多发于紧张、活动或“感冒”时。心电图:窦性心律时正常;发作时呈宽QRS波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右室S1S1刺激600ms即出现室房分离,右房S1S1、S1S2刺激无异常发现。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右房S1S1刺激诱发窄QRS波心动过速,此时冠状静脉窦电极远端逆A波最早。左室起搏下于靶点放电成功阻断旁道逆传。随访1个月无复发。考虑为儿茶酚胺依赖性左侧隐匿旁道。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兔左室除钾电流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复极外向电流,并进一步研究其在三层心肌细胞上的分布。方法采用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兔心肌细胞,用锐利眼科剪分离左室游离壁内、中、外三层心肌,改变灌流液的成份,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电流。结果在兔左室肌细胞记录到一种新的电压依赖性、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该离子通道对Na+、K+、Li+、Cs+通透,对Cl-不通透,能够被Gd3+和La3+阻断。该通道在三层心肌细胞的密度分布不同,中层心肌细胞的电流密度明显小于内层和外层心肌细胞。结论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参与了兔左室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质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7.
大豆异黄酮对培养心肌细胞钙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SI)对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和培养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作用。方法 采用悬浮玻璃微电极法和全细胞膜片钳方法。结果 SI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动作电位幅值(APA)、超射(OS)、最大除极速率(Vmax)、缩短复极50%及90%水平的动作电位时程(APD50、APD90);SI 0.1pg/ml对L-型钙电流可见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SI可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除极参数降低,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对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可减轻心肌细胞钙超载,进而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18.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折返路径标测和消融点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1 0例 (男 8、女 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选择折返路径的不同部位为消融点的消融效果。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 ,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大头电极和2 8 2mm间距冠状静脉窦 1 0极标测电极至左室 ,后者贴靠在室间隔表面。窦性心律时各电极对可依次记录到His束电位 (HP)、左束支电位 (LBP)和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 (PP) ,室速时仍可同时记录到上述各电位 ,但顺序相反 ,PP领先 ,HP最后 ;而各部位的V波激动顺序在窦性心律和室速时是相同的 ,都是远端电极 (PP以远 )的V波最早 ,近端电极 (HP)的V波最晚。大头电极置于PP电极对附近。结果 :1 0例中 9例能记录到折返路径各电位心内电图 ,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 90 % ( 9/1 0 )。第 1例大头电极位于PP电极对略上方处放电 ,消融成功 ,但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第 2 ,3例开始在PP电极对略下方处放电 ,但凡未记录到PP的点 ,虽然V波最早 ,都是放电无效点。最后消融成功的点 ,都记录到最领先的PP。第 4例以后 ,都必须记录到最领先的PP后才放电 ,除 1例 2次放电成功外 ,都是 1次放电成功。 1 0例随访至今 3~ 1 8个月 ,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 :左室标测法不仅对研究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折返  相似文献   
119.
以FPGA芯片为核心的数字化生物电阻抗测量实验平台,主要完成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的电流源模块、V/I变换和数字解调模块的研究.采用DDS技术生成正弦信号发生器,由THS4021改进的Howland电路设计压控电流源,在不同负载条件下测量其输出电流幅值的频率响应,并在不同频率下测量电流源的输出阻抗,对恒流源性能的稳定性和精度进行测定.解调方法采用数字化解调,测试不同激励频率下的数字正交解调输出误差变化情况.最后采用盐水槽实验系统进行成像实验.结果表明,电流源可在6.1~390.6 kHz范围输出多频激励信号,在600 kHz前保持在190 kΩ的输出阻抗.当信号频率从200 kHz逐渐增加到1.6 MHz时,解调电路输出的I和Q路误差逐渐增加,对应的幅度误差从1.13%增加到7.19%,相位误差从1.03%增大到5.34%.采用相邻激励-相邻测量模式对环氧树脂棒进行盐水槽成像实验,成像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对单个目标物体实现较准确的定位,验证了本研究平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对保留脊神经后根的脊髓切片技术进行改良,增加所保留的脊神经后根纤维投射到脊髓后角浅层的完整性,以提高实验效率。方法:选用4~5周的SD大鼠,应用振动切片机对其脊髓腰骶膨大分别进行横断面或矢状面切片,在全细胞模式记录下,给予后根刺激观察两者中诱发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的成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调整后根刺激参数分别刺激Aβ、Aδ和C纤维以诱发EPSCs,并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鉴别。结果:在保留后根的横断面和矢状面切片上诱发出EPSCs的成功率分别是38.43±9.97%和86.36±5.32%,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与非保留后根的脊髓切片上诱发出的EPSCs相比,应用保留后根的脊髓横断面切片和矢状面切片所诱发的EPSCs均可通过刺激强度和潜伏期的差异,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有效的区分。结论:保留后根的脊髓矢状面切片刺激后根反应率显著高于横断面切片,且可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有效区分。因此,保留后根的脊髓矢状面切片比横断面切片更完整的保留了后根到脊髓后角浅层的投射,可提高实验效率,是研究脊髓中枢突触传递及其可塑性的可靠离体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