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86篇
  免费   2346篇
  国内免费   986篇
耳鼻咽喉   1005篇
儿科学   1560篇
妇产科学   159篇
基础医学   1185篇
口腔科学   395篇
临床医学   14607篇
内科学   7312篇
皮肤病学   121篇
神经病学   862篇
特种医学   13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2959篇
综合类   21970篇
预防医学   5286篇
眼科学   140篇
药学   9412篇
  204篇
中国医学   3373篇
肿瘤学   332篇
  2024年   418篇
  2023年   1554篇
  2022年   1481篇
  2021年   1983篇
  2020年   1954篇
  2019年   1952篇
  2018年   845篇
  2017年   1838篇
  2016年   1946篇
  2015年   2226篇
  2014年   4088篇
  2013年   3886篇
  2012年   4887篇
  2011年   5033篇
  2010年   4681篇
  2009年   4346篇
  2008年   4322篇
  2007年   4148篇
  2006年   3792篇
  2005年   3866篇
  2004年   2941篇
  2003年   2308篇
  2002年   1761篇
  2001年   1359篇
  2000年   966篇
  1999年   720篇
  1998年   634篇
  1997年   508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334篇
  1994年   309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对俯卧位通气(PPV)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行PPV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PPV,实验组采用改良俯卧位进行PPV。比较两组患者PPV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均较各组俯卧位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脱出、血流动力学显著波动、误吸和面部水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皮肤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对PPV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皮肤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ICU患者撤机后不同吸氧方式对患者再次插管率和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ICU内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在撤机后进行常规吸氧,研究组患者进行经鼻高流量吸氧,2组其他护理和治疗完全相同。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氧合指数变化情况以及再插管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再插管率(6. 6%)低于对照组(19.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1、8、24 h,研究组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ICU患者撤机后经鼻高流量吸氧可有效降低再插管率,提高氧合指数,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呼吸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CHS)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分析1例首发表现为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的CCH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国内外文献中CCHS病例的临床特点、致病机制和基因变异情况。结果11月龄女婴,主要表现为浮肿、尿少、低血压、嗜睡、发绀、抽搐及颅内压增高。B型脑利钠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颅脑磁共振示右侧额叶出血;超声心动图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未发现可能的致病基因。采用Sanger法验证示患儿PHOX 2 B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多聚丙氨酸重复扩展变异,基因型为20/25。患儿入院后采用无创通气,睡眠时呼吸浅慢、微弱,伴血氧下降;血气分析提示二氧化碳潴留。随后改用夜间无创通气、降肺压药物治疗。复查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生命体征稳定。随访至24月龄,夜间只需较低压力水平的无创通气,生长发育无异常。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伴撤机困难患儿,需警惕CCHS。疑诊者应尽早针对CCHS相关基因进行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及PHOX 2 B基因Sanger法验证。早期给予无创通气有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4.
85.
86.
冯靖  陈宝元 《国际呼吸杂志》2006,26(9):695-696,70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包含了几种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氧化应激。本文综述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氧化应激的具体情况及氧化应激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高血压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87.
重症心源性肺水肿伴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重症心源性肺水肿伴休克患者机械通气(MV)治疗时通气压力的选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例,常规给予较低通气压力和加强药物治疗;治疗组13例,适当增加通气压力。观察血压、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调整MV后30分钟时,治疗组收缩压迅速由(95±12)mmHg升至(130±15)mmHg(P<0.001),呼吸频率(RR)由(38±11)次/min降至(27±6)次/min(P<0.005),心率(HR)由(126±15)次/min降至(105±12)次/min(P<0.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2小时后治疗组的升压药用量减少(70±15)%,对照组则增加(20±5)%;同时在吸氧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治疗组的PaO2由(81±12)mmHg升至(140±15)mmHg(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PaO2的改善。24~48小时内治疗组11例患者(85%)停用升压药,对照组2例(22%)停用。最终治疗组100%的患者好转出院,对照组为45%(P<0.05)。结论与低压力通气相比,适当增加MV通气压力不仅可迅速改善重症心源性水肺肿伴休克患者的低氧血症,也可迅速升高血压,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8.
脓毒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于脓毒症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和治疗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严重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仍高达30%~50%,特别是真菌菌血症病死率高达50%。本文概述脓毒症的概念和诊断,着重从早期目标治疗、血管收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的使用、控制感染源、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机械通气策略、重组人活化蛋白C的应用、镇静剂和止痛剂及神经肌肉阻断剂的使用、脓毒症的辅助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方面阐述脓毒症的治疗进展。希望能引起临床工作者对脓毒症的重视,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胸部开放伤后海水灌入胸腔致急性肺损伤(ALI)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锐器致胸部开放伤后胸腔内灌注海水(35ml/kg)制备ALI成年杂交犬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未救治组、普通救治组、机械通气组,每组6只。未救治组在ALI出现后不实施任何救治措施,普通救治组给以鼻导管吸氧、胸腔闭式引流、静脉输入5%葡萄糖液等,机械通气组将普通救治组鼻导管吸氧改为机械通气。动态观察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外周血中炎症介质的变化。结果胸部开放伤后海水灌入胸腔可导致ALI,普通救治组PaO2虽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正常,机械通气能快速纠正低氧血症,两组在纠正高渗、高钠、高氯血症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胸部开放伤后海水灌入胸腔引起严重ALI,机械通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0.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肺癌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且预后不良。大多数研究者都关注死亡率的结果。但是,使用机械通气并不意味着病情恶化。临床经验显示,一些患者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