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0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9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89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51篇 |
内科学 | 43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67篇 |
外科学 | 700篇 |
综合类 | 520篇 |
预防医学 | 107篇 |
眼科学 | 20篇 |
药学 | 235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15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62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究踝关节不同侧肢体和应力位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方法 23名健康受试者通过简易定制走道和足底压力测试平板进行踝中立位、踝内翻、踝外翻的足底压力测试,测试指标为峰值压强、接触面积、接触时间百分比、足底内侧峰值压强之和与外侧峰值压强之和的比值(M/L)、足趾峰值压强之和与足跟峰值压强的比值(A/P)。结果优势腿在第1跖骨的峰值压强明显大于非优势侧,第5跖骨峰值压强明显小于非优势侧。优势侧M/L显著大于非优势侧。除中足、第1趾,其余区域3种应力位的峰值压强存在显著性差异。内翻时各区域的接触时间百分比均大于中立时,外翻时除第2趾其余区域的接触时间百分比大于中立时。内翻、中立、外翻M/L分别为1.24±0.46、1.06±0.26、0.88±0.25;内翻时优势侧M/L大于非优势侧;内、外翻时A/P均大于中立。结论优势侧踝关节稳定性优于非优势侧。踝关节内翻、外翻时稳定性有所下降。内翻时身体往前、内侧偏移,外翻时则往前、外侧偏移以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建立母外翻足三维数字模型,通过模拟Ludloff截骨手术,比较术前术后各项参数的变化,预测术后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进行母外翻Ludloff截骨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疗效。 方法 回顾性调查11例(13足)在本院足踝外科治疗的母外翻患者,模拟手术前后对三维重建模型进行母外翻角(HVA)、第1~2跖间角(IMAI~II)、第1跖骨长度、第2跖骨相对长度、第1~5跖间角(IMAI~V)等数值测量记录,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模拟截骨术前后HVA分别为(35.62±6.54)°,(11.43±3.24)°;IMAI~II分别为(16.43±2.41)°,(9.12±3.18)°;第1跖骨长度分别为(63.58±4.17)mm,(59.87±3.83)mm;第2跖骨相对长度分别为(93.74±6.02)°,(86.85±5.36)°;IMAI~V分别为(29.68±3.65)°,(19.45±2.46)°。模拟手术前后上述对应指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三维数字模型技术对母外翻患者进行模拟Ludloff截骨术及测量相关参数,是一种可以评估Ludloff截骨效果的数字化技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基于中国南方人群股骨外翻角(femoral valgus angle,FVA)和股骨弯曲角(femoral bending angel,FBA)的定量分析,探究下肢旋转体位改变对不同形态股骨的FVA测量值的影响,提高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 收集我院75位(113侧)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下肢全长CTA扫描数据。通过三维重建和定位,测量FBA和FVA。根据FBA分为4组:严重内翻畸形组:FBA>4°;轻度内翻畸形组:1°<FBA≤4°;无畸形组:-1°≤FBA<1°;外翻畸形组:FBA≤-1°,对比各组的FVA,确定FBA与FVA之间的相关性。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以股骨后髁连线与X轴平行时作为股骨中立位,每10°为一个档位,调节股骨轴向旋转角度从内旋20°至外旋40°,记录FBA与FVA测量值,并作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 总体FVA平均值为(5.3±1.4)°,4组FVA分别为(7.2±1.1)°,(3.4±0.8)°,(5.6±0.87)°及(4.7±1.0)°,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BA与FVA存在显著相关性(R2=0.6,P<0.001)。下肢从内旋20°至外旋40°,各组的FVA呈增大趋势,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股骨干形态存在内翻或外翻畸形时,直接影响股骨外翻角的大小。股骨外翻角的测量需综合考虑股骨干形态及下肢旋转体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并肘外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并肘外翻畸形 ,多为早期对肱骨外髁骨折处理不当所致。常因尺神经炎、远近尺桡关节不稳及肘关节退行性变而影响肘部功能。在治疗上主要是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及矫正外翻畸形 ;而恢复肘部正常解剖结构则是很困难的[1] 。现对我院收治13例的疗效和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 本组共 13例 ,男9例 ,女 4例。受伤年龄 4~ 11岁 ,平均5 .4岁。右肘 8例 ,左肘 5例 ,均由外伤所致。分类 :旋转和翻转移位型 (内翻型 ) 9例 ,侧方移位型 (外翻型 ) 4例。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 1、2年 ,最长 5年。肘关节畸形情况 :肘关节活… 相似文献
995.
足和小腿畸形在临床并不少见,但小腿和足多处畸形并不多见,作者在临床遇到1例,报道如下:
患儿 男,10岁,因右下肢行走跛行在当地医院就诊,拍右小腿及右足X线片,发现小腿及足畸形,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踇外翻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患者依据年龄、踇趾关节情况和跖间角,踇外翻角的不同,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结果46例踇外翻患者依据不同的方法治疗,优良率为95.7%。结论踇外翻的手术治疗,不同患者应按不同的方法治疗,没有一种手术适合所有类型的患者。微创手术只是用于跖间角〈12°的患者。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建立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对葫芦素B的吸收以及姜黄素对葫芦素B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通过HPLC法测定肠囊内样品溶液中葫芦素B的含量,研究葫芦素B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和不同比例姜黄素对葫芦素B的促吸收作用。结果:葫芦素B的肠吸收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葫芦素B联合不同比例姜黄素后,百分吸收率(P%)、累计吸收量(Q)和吸收速率常数Ka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葫芦素B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且在大鼠肠内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姜黄素能够促进葫芦素B的大鼠肠吸收,且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DL)方法构建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634幅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由5名骨科医师分别标注下肢力线关键点,包括髋关节中心、股骨髁间窝顶点、胫骨髁间嵴中点、股骨内侧和外侧髁最低点、胫骨内侧和外侧平台最低点、距骨宽度中点,并建立数据集。采用高分辨率网络(HRNet)进行迁移学习,构建自动检测关键点模型,以5折交叉验证筛选最优模型,确定关键点坐标后,通过余弦定律计算关键角度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胫骨关节线夹角(JLCA)及髋-膝-踝角(HKA),实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并以关键点自动检测模型和通过余弦定律计算所得关键角度共同构建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随机选取50幅图像,由另3名骨科医师手动测量上述关键角度,评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名骨科医师所测mLDFA、MPTA、JLCA及HKA的均值分别为(88.50±2.59)°、(86.41±2.25)°、(2.90±2.27)°及(174.62±3.97)°;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所获结果分别为(88.48±2.60)°、(86.52±2.57)°、(3.11±2.41)°及(174.53±3.99)°,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ICC=0.897、0.888、0.826、0.996)。结论 所构建的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有助于识别骨科关键点和测量关键角度。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趾底动脉的足拇趾腓侧皮瓣修饰性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应用吻合趾底动脉的足拇趾腓侧皮瓣移植的方法,对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收治的21例手指指腹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术后按功能活动度、再造指力量、感觉测定、手使用情况进行评定。结果20例皮瓣均一期成活。1例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皮瓣成活。足拇趾供区或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为4~6 mm,手指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1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足拇趾外观良好,行走等不受影响。结论足拇趾腓侧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外形逼真、带罗纹,达到修饰性修复目的,且对足部供区影响小,是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