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3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23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24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15篇 |
内科学 | 105篇 |
皮肤病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49篇 |
综合类 | 573篇 |
预防医学 | 180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65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20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143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137篇 |
1994年 | 194篇 |
1993年 | 184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2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人上了年纪,头发也白了,牙齿也开始脱落,背也弯得像明虾,这是生理进行性的衰老表现。人一老,五脏六腑的功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功能代谢能力日益下降,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就变得很寻常。 由于衰老,人体动脉必然会发生粥样硬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肝肾的功能低下,所以老年人应当谨慎用药,避免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 老年患者使用时,重点应引起注意的药物包括:肝肾毒性类药物,抗凝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和镇静安眼类药物等 现举几个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几个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细菌性肺炎致病菌的耐药机理以及引起耐药菌株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R ivby-Bautr纸片扩散法,用标准菌株进行质控,将年药敏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细菌性肺炎致病菌耐药性逐年增高,2001年青霉素类药物敏感率明显高于2003年,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耐药率的变化随该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致病菌耐药性与先前接触、抗生素使用频度、住院时间以及是否院内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3.
24.
25.
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因卧床、限制活动、意识障碍等因素致免疫力下降,易合并肺部感染,且因排痰不畅,感染不易控制,用一般抗生素疗效往往不满意.近2年我们对此类病人用头孢派酮舒巴坦钠注射液抗感染,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其它一般抗菌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26.
27.
28.
患者 ,维吾尔族 ,男性 ,5 4岁。高热、双小腿剧痛、红肿、活动受限 15 d。 2 6 d前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双侧刻苦桃体炎”,给予抗菌素治疗 4 d,症状消失。查体 :双小腿中下段肿胀 ,皮肤发红 ,皮温高 ,触压痛阳性 ,双侧大隐静脉扭曲扩张。白细胞计数 2 .1× 10 9/ L。 X线片示 :双胫骨远端松质骨呈虫蛀样散在骨破坏 (见图 1)。双小腿胫前穿刺抽出混浊样血性液体 ,涂片检查有脓细胞 ,细菌培养为链球菌。诊断 :双胫骨远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双下肢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入院后急诊行 :胫骨远端急性骨髓炎骨开窗减压引流术。术中见胫骨远端骨膜… 相似文献
29.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 2 0 0 3年 1月~ 2 0 0 4年 6月随机选择 80例剖宫产者采取腹壁切口 3针全层缝合 ,其中首次剖宫产术 60例 (包括过度肥胖 3例 ) ,二次手术者 2 0例。手术均采用耻上 2cm横切口 ,普通抗菌素 4d ,术后第 5d拆除缝线 ,伤口均甲级愈合。1.2 手术方法 :与一般新式剖宫产相同 ,麻醉采用硬膜外腔麻醉 ,体位仰卧位 ,常规剖宫产医疗器械。①取耻止 2cm横弧形切口长约 11cm ,切口应由浅入深 ,至腹正中时达到前鞘暴露腹直肌。钝性向外上方呈梯形撕开皮下及前鞘 ,以防止双侧腹壁浅静脉损伤。钝性分离腹直肌 ,上、下…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