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1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22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46篇 |
临床医学 | 263篇 |
内科学 | 123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6篇 |
综合类 | 321篇 |
预防医学 | 50篇 |
药学 | 95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34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脓毒症继发急性损伤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凝血变化是急性肾损伤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筛选脓毒症过程中同急性肾损伤相关的凝血指标。方法 本研究收集外科、急诊及呼吸重症监护室的脓毒症患者,纳入13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合并急性肾损伤64例,非急性肾损伤68例。收集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入ICU第1个24h内各项实验室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Cox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KI组与非AKI组相比,抗凝血酶Ⅲ(P=0.007)显著降低,D-二聚体则显著升高(P=0.006)。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D-二聚体与抗凝血酶Ⅲ为脓毒症继发AK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18(95%CI:1.127~8.083)和2.89(95%CI:1.181~7.070),P<0.05。利用Cox回归分析显示仅有D-二聚体同病死率相关,HR值1.347(95%CI:1.081~1.677),P=0.008。结论 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是脓毒症继发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升高同脓毒症继发AKI的28d病死率高相关。 相似文献
32.
测定了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肝素样物质含量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α)。结果表明,HFRS患者有显著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血肝素样物质含量增高与AT-Ⅲ∶α下降(P<0.05),在病程的极期与危重型患者,上述改变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在AT-Ⅲ∶α>80%的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4,-0.7157,-0.5547(P值均<0.01)。提示,HFRS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的增高可能是血小板数量减少与粘附、聚集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影响作用在AT-Ⅲ∶α>80%的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3.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A)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之间及其与心肌缺血、梗塞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首次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4小时,PKA已显著降低(P<0.05),AT-Ⅲ也有降低趋势;24小时两者均显著降低(P<0.01),且两者间呈正相关(r=0.59,P<0.05);48小时AT-Ⅲ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PKA则仍显著降低;24小时PKA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及心电图Ⅱ导联J/R比值均呈负相关(r=-0.60,-0.78;P<0.05,0.01)。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在异丙肾上腺素导致大鼠心肌梗塞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心肌梗塞后血浆AT-Ⅲ的降低主要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38.
肺癌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04例肺癌的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原、凝血酶、抗凝血酶Ⅲ进行了测定。结果分别有66.4%、81.7%、62.5%的患者α-颗粒膜蛋白分子数、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凝血酶浓度较正常升高,早晚期差异显著(P<0.05)。9.6%患者抗凝血酶Ⅲ含量和活性减低。追踪观察1.5年发现,有无血栓前状态其转移率和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肺癌常伴血栓前状态,其程度与病期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综合治疗前后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的变化,了解SIRS患儿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情况,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在SIRS/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住院SIRS患儿共43例,分为单纯SIRS组(22例)和合并MODS组(21例)。入院24小时内(初期)、综合治疗三天后(恢复期)、各收集血液标本一次,测定血浆AT-Ⅲ(发色底物法)、PC(ELISA法)指标。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 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AT-Ⅲ、PC水平下降,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性(P〈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分别较发病初期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SIRS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AT-Ⅲ、PC水平下降;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表明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并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合并MODS组尤为明显,表明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SIRS/MODS的病理基础,有助于早期DIC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并为临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