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849篇 |
免费 | 777篇 |
国内免费 | 29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篇 |
儿科学 | 225篇 |
妇产科学 | 55篇 |
基础医学 | 867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3810篇 |
内科学 | 11084篇 |
皮肤病学 | 46篇 |
神经病学 | 337篇 |
特种医学 | 87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9篇 |
外科学 | 418篇 |
综合类 | 11593篇 |
预防医学 | 3128篇 |
眼科学 | 35篇 |
药学 | 4155篇 |
88篇 | |
中国医学 | 2024篇 |
肿瘤学 | 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1篇 |
2023年 | 344篇 |
2022年 | 433篇 |
2021年 | 815篇 |
2020年 | 698篇 |
2019年 | 421篇 |
2018年 | 164篇 |
2017年 | 405篇 |
2016年 | 459篇 |
2015年 | 590篇 |
2014年 | 1217篇 |
2013年 | 1266篇 |
2012年 | 1625篇 |
2011年 | 1864篇 |
2010年 | 1677篇 |
2009年 | 1702篇 |
2008年 | 2022篇 |
2007年 | 1782篇 |
2006年 | 1779篇 |
2005年 | 2297篇 |
2004年 | 2605篇 |
2003年 | 2480篇 |
2002年 | 1770篇 |
2001年 | 1741篇 |
2000年 | 1273篇 |
1999年 | 998篇 |
1998年 | 903篇 |
1997年 | 910篇 |
1996年 | 835篇 |
1995年 | 901篇 |
1994年 | 728篇 |
1993年 | 518篇 |
1992年 | 394篇 |
1991年 | 391篇 |
1990年 | 294篇 |
1989年 | 32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患者女,59岁,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3年,加重10d,我院门诊以“冠心病”收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体温、呼吸、脉搏正常,血压140/72mmHg(1mmHg=0.133kPa)。3年前患者出现劳累后心前区不适,持续约5~30min,伴肩背部不适,口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后缓解,无胸痛、大汗等症状。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3年。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卒中后急性期心肌缺血样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既往无心脏病史的卒中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发病 3d内及 15d后进行心电图 (ECG)检查 ,统计分析ECG出现缺血样改变的发生率及恢复率。以发病 3d内ECG出现缺血样改变患者为缺血组 ,ECG无明显异常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死亡率差别。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伴有ECG心肌缺血样表现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 (P <0 0 1)。脑梗死 (CI)或脑出血 (CH)伴有ECG心肌缺血样表现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改变。存活患者中 ,这种ECG心肌缺血样改变短期内恢复的比率较低 ,且SAH的恢复率高于CH和CI(P<0 0 5 )。结论 急性卒中可导致心肌暂时性或长期性损伤 ,这种损伤可导致SAH患者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24.
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术在严重心动过缓、心脏骤停等的抢救中能及时恢复正常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从而为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我院自1993年7月-1997年6月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心腔内心电图引导的方法,为52例危重患者于床旁紧急植人临时起搏器,赢得了抢救时间,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一治疗方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手术的配合及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52例患者均住冠心病监护病房,男36例,女16例,年龄13-79岁,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或原发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9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严重心动过缓(HR<35次/min)…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14例误诊分析,提出提高诊断水平的措施,减少误诊。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五年间在我院住院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14例误诊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误诊为心绞痛2例,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例,急性胃炎3例,脑血管意外1例,低血容量性休克1例。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心电图的动态演变、血清酶的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的改变来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6.
众所周知,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可反映整个心肌复极化过程。自1985年Campbell等首先描述了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微小差异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各导联间QT间期的这种离散性并不是记录的伪差,而可能是心室肌复极障碍的反映,代表不同区域心肌复极的时间差异。由此提出了QT间期离散度这一概念,指同步记录的体表12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27.
<正>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 VLP)这一概念由Durrer和Fontain分别于1961年和1977年提出,即指在心室刚刚结束除极后出现的电活动,表现为低振幅、高频率的多形性尖波。我国于1986年起逐渐普遍地开展此项检查技术。业已证实,VLP与心室内折返之间有肯定的关系。当VLP延长,形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心外膜等时标测上显示出8字形折返环,折返环共同通道的连续除极表现为连续的碎裂电位。VLP已成为心血管领 相似文献
28.
窦性心律是指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并控制整个心脏电活动的主导节律,可分为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两大类。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是:①清醒及静息状态下.窦性心律的频率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为60~100次/分,通常为65~85次/分。婴幼儿和儿童的频率比成年人快。婴儿期心率约为110~150次/分,平均为130次/分。 相似文献
29.
发生在正常结构心脏 ,更恰当的提法是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临床统称为特发性室速。发生率约占全部室速的 10 %左右。根据起源部位不同 ,分为右室特发性室速和左室特发性室速。绝大多数右室特发性室速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 (R 相似文献
30.
80例老年冠心病心电图异常表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发生于老年人中一种很常见的心脏疾病,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认识冠心病各种异常的心电图及其规律,对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类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