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1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18篇
预防医学   14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80篇
  1篇
中国医学   205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T淋巴细胞与耐多药肺结核 (MDR -TB)病情的关系 ,观察了MDR -TB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 :治疗前MDR -TB患者外周血中CD 3、CD 4 细胞明显较无耐药肺结核组低(P <0 .0 1) ,CD 8细胞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MDR -TB经正规强化抗结核治疗 2个月后患者病情好转 ,痰菌阴转 80 % ,CD 3、CD 4 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 .0 1) ,CD 8及CD 4 /CD 8比值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MDR -TB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3.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其寒热有属病机者,有属症状者,而且六经皆有寒热之证,并各其热型特点,现将伤寒太阳病寒热的类型、病机要点和辨证特点试析如下,以供同道共研。1 太阳中风寒热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风寒袭入,太阳首当其冲而伤卫,可出现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等太阳中风寒热证,此为寒热同病之证。本证有“恶寒”(1)(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第几条。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第1版)或“发热汗出恶风”(2,1…  相似文献   
34.
血脑屏障与中医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参考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文献,从探讨和验证中药物归理论,探讨中药冰片的药理作用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的机理三方面对中药透血脑屏障及中医药对BBB影响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提出了必须扩大所研究的药物和方剂种类,开展针灸,推拿等其它中医疗法BBB的影响的研究,从整体到细胞,分子,从功能到形态,代谢等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5.
“寒热并用”是针对由于某些病因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出现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证侯,而采用的一种配伍和治疗的方法。其相互制约、相反相成。有的治胃寒,有的调上热下寒,有的治里热外寒,反之亦然。如审证的确、配伍恰当,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数年来,笔者运用寒热并用的古方,对治疗胃肠疾病有了点滴心得,现分述于下。1 左金丸《丹溪心法》方药组成:黄莲,吴茱萸。方意:为清肝和胃之剂,乃治肝郁化火,胁痛吐酸的主方。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即重用黄连以泻肝经横逆之火,并兼和胃降逆为主药;少佐吴茱萸之辛热,以开郁散结,降…  相似文献   
36.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37.
杨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57-2158
通过长期教学 ,逐渐认识到“中药性能的负效应”理论 ,应改变目前在《中药学》教材中零碎散见、缺乏系统编写的状况 ,增补并编入“中药的性能”一章 ,与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方面 ,可使学生同步理解中药性能的正负效应 ,真正掌握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 ,另一方面 ,可进一步完善教材 ,使“中药的性能”内容更充实、更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38.
中药毒性三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冀  杨蕾 《中医药学报》2003,31(3):20-21
对历代本草医籍中有关药毒的认识进行归纳,认为在对药毒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三种涵义:一是药与毒相通且常并称;二是毒为药之偏性,药性峻烈之品被称作毒药;三是毒性指药物之为害,即近来较多研究的有毒中药的毒性。明确药毒概念的不同涵义,才能在研究有毒中药的安全应用时不失方向。  相似文献   
39.
浅谈中药甘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丽 《中国新医药》2004,3(2):96-96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圆柱形,粗而长。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阔卵形,基部通常圆形,花蓝紫色。荚果条状长圆形弯曲或镰刀状环形。产于青岛、孤岛、沾化等地,生沙地,田边、路旁、山东各大药圃有栽培。刺果甘草,有鳞片状腺体。小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不弯曲,密生长刺。山东惠民、枣庄,荷泽、孤岛、淄博等地有分布。果实药用,有催乳作用。  相似文献   
40.
田基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基黄原名地耳草,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植物名实图考》,别名雀舌草,系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mb.)的干燥全草。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痛、消肿解毒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