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7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64篇 |
临床医学 | 422篇 |
内科学 | 63篇 |
神经病学 | 131篇 |
特种医学 | 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2篇 |
综合类 | 711篇 |
预防医学 | 235篇 |
药学 | 374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632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09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221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46篇 |
2010年 | 222篇 |
2009年 | 281篇 |
2008年 | 206篇 |
2007年 | 203篇 |
2006年 | 171篇 |
2005年 | 188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20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神门、三阴交穴位配伍改善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神门、三阴交对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并探索其配伍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配伍组、神门组和三阴交组,每组30例,并进一步筛选出37例焦虑状态患者(配伍组12例、神门组13例、三阴交组12例)和42例抑郁状态患者(配伍组14例、神门组14例、三阴交组14例)。配伍组、神门组、三阴交组分别予电针神门-三阴交、神门单穴及三阴交单穴,疏密波,频率5 Hz/25 Hz,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5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各组患者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测血清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ISI、SAS、SDS评分均降低(P<0.05),配伍组ISI评分低于神门组(P<0.05)。治疗后,3组失眠症焦虑状态患者ISI、SAS评分及血清DA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配伍组、神门组患者血清NE较治疗前下降(P<0.05);配伍组、神门组患者SAS评分、血清NE含量及配伍组ISI评分低... 相似文献
72.
陈荣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5):170-171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临睡前给予艾斯唑仑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共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艾司唑仑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效果良好,标本兼治,副作用小,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可行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3.
74.
针灸治疗失眠症选穴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症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临床上以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夜间总睡眠时间不足5h、日间疲乏、无精打采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长期的失眠易造成疲乏、头晕眼花,甚至昏昏欲睡,致使工作效率下降,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思想负担,产生食欲下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或伴有自卑感、甚至有自杀倾向等一系列抑郁表现,有的可以发展成为抑郁症。失眠症的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且易于产生依赖,并出现诸如口干、便秘、头晕、心慌、戒断症状等一系列副作用。这给针灸治疗失眠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的选取腧穴是… 相似文献
75.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6)
目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FI)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死性朊蛋白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快速进展性痴呆、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等。由于该病罕见且其临床症状的异质性和非特异性,临床医生对其早期临床识别较为困难,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本研究总结了10例FFI患者的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特点,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FFI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9年至2018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过基因检查确诊的10例FFI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多导睡眠图(PSG)、头颅MRI、头颅[18F]FDG PET、脑血流灌注、脑电图等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了10例中国汉族患者(男5例,女5例)。FFI起病年龄平均年龄为50.9岁(19~64岁)。所有10例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喉鸣、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以及与睡眠相关的非自主运动。所有患者都伴有快速进展性痴呆和精神症状。病例1和病例2的MMSE评分仅为4分,病例2的Mo CA评分为0分,临床痴呆评分为3分,病例5的临床痴呆评分为2分,病例6的MMSE评分为14分,Mo CA评分为8分,临床痴呆评分为2分。其他患者因严重的痴呆,不能完成认知量表。所有患者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组合的进行性自主神经损害,如高血压、出汗、心动过速和呼吸不规则等;伴或不伴有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和构音障碍。(2)所有患者基因检查显示,20号染色体PRNP基因出现D178N突变,129位氨基酸为M/M型;病例1和病例2是兄妹,经调查他们的母亲和哥哥有类似的FFI症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给基因检查提示病例1的外甥和侄子为身体健康的基因携带者。病例5的母亲因快速进展性痴呆而死亡,享年70岁。病例6的父亲因出现精神异常、嗜睡症状1年内死亡。病例7的妹妹和侄子均有类似FFI的症状。经家系调查病例10的姑姑、大哥以及两个表兄均有类似的症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给基因检查患者的弟弟、侄女均为身体健康的基因携带者。另外五位患者(病例3,4,6,8,9)没有家族史。(3)腰椎穿刺检查提示病例8 CSF14-3-3蛋白阳性,病例7,9未查CSF14-3-3蛋白,其他患者CSF14-3-3蛋白均为阴性。EEG显示弥散性慢波,无周期性尖峰放电。脑MRI未提示特征性改变。病例1 SPECT提示双侧丘脑、基底节、内侧颞叶血流灌注下降。病例2[18F]FDG PET显示左丘脑和双侧下顶叶的葡萄糖摄取减低。病例7[18F]FDG PET显示额颞叶葡萄糖代谢减低明显,下顶叶、左侧丘脑代谢减低。病例10[18F]FDG PET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尾状核头、丘脑代谢重度减低。病例1的MRS分析显示左侧丘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水平下降(NAA)。(4) 9名患者(病例8因严重的不自主运动不能配合完成PSG)均接受了PSG检查。结果表明,睡眠纺锤体和K复合体早期减少,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降低,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障碍,尤其是REM期减少或缺失,REM的睡眠潜伏期延长。在病例3中,REM睡眠直接发生在清醒状态。PSG还发现了所有FFI患者均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其特征是NREM期的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和喉鸣。我们观察到这9位患者在睡眠中的非自主运动,大部分在NREM阶段第二期。9例FFI患者的睡眠结构图分析提示睡眠效率降低,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性形成障碍。结论通过分析总结10例FFI患者特点,将FFI核心临床特征分为3组:(1)器质性睡眠障碍:如失眠、深睡眠缺失、片段睡眠、REM睡眠减少或缺失、喉鸣、睡眠呼吸障碍和不自主运动;(2)神经精神症状:快速进展的痴呆,伴或不伴有共济失调、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症状/体征,精神症状;(3)进展性交感神经症状:包括高血压,出汗,心动过速,呼吸不规律、构音障碍等。家族中出现快速进展的痴呆和失眠的阳性史,PSG提示特征性表现以及SPECT或PET显像提示丘脑葡萄糖代谢减低为FFI诊断的提示性特征。根据FFI患者的临床特征、家族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将FFI诊断分为3种层级:可能的FFI,很可能的FFI及确诊的FFI。如出现躯体相关睡眠障碍((1)组症状)+1或2项其他核心特征((2)/(3)组)诊断可能的FFI;如果提示性特征中出现一项或多项,且出现以上两项或以上核心特征((1)/(2)/(3)组症状),则可诊断为很可能的FFI;如果朊蛋白基因(RPNP)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FFI。 相似文献
76.
1 多导睡眠图的概念
目前临床常规使用的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检查,主要记录和分析的指标包括四部分内容:①记录和综合分析受试者从准备开始睡觉到早晨起床期间脑电图、下颌肌电和眼电变化,以判断受试者整夜客观睡眠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调查分析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睡眠质量。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对27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次日晨完成早晨问卷。结果失眠症组睡眠问题多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REM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N3时间、N3%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次数、N2%、觉睡比、微觉醒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入睡困难因子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4,P<0.05),与微觉醒总时间正相关(r=0.49,P<0.05);服药情况因子与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N2时间及N2%正相关(r=0.41~0.66,P<0.05或0.01),与REM睡眠时间及比例、N3时间及N3%负相关(r=-0.53~-0.41,P<0.05或0.01)。SRSS总分与N2%正相关(r=0.47,P<0.05),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1,P<0.05)。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客观睡眠潜伏期(P<0.01),主观总睡眠时间少于客观睡眠时间(P<0.01),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存在入睡过长、频繁觉醒、深睡眠及REM睡眠减少等睡眠问题。同时对自身睡眠状况的评价存在主、客观的不平衡,失眠症患者有过分估计自己失眠的特点。 相似文献
78.
叶茜茜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7):33-33
目的:探讨心理疗法对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部60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综合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纽,每组各30例,疗程8w。于治疗前及治疗8w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焦虑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一个疗程治疗后,综合干预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O.05);两组间评分比较综合干预组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1)。综合干预组总有效率93.33%,药物治疗组63.33%,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O.05)。结论:心理疗法能有效缓解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失眠症的改善和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80.
电针、紫外钱光量子透氧并西药内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症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脑卒中后抑郁症已成为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卒中患者的1/3,在此类患者中又有90%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尤以失眠症居多.近3年来,我们对我科收治的52例脑卒中合并抑郁失眠患者采用电针有关腧穴并配合紫外线光量子透氧及内服西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