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8篇
  免费   499篇
  国内免费   572篇
耳鼻咽喉   178篇
儿科学   434篇
妇产科学   93篇
基础医学   1034篇
口腔科学   112篇
临床医学   1104篇
内科学   1139篇
皮肤病学   217篇
神经病学   247篇
特种医学   1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329篇
综合类   2084篇
预防医学   551篇
眼科学   193篇
药学   465篇
  12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738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313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90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73篇
  2003年   560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82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53基因与化学致癌剂诱发小鼠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SSCP和直接DNA测序法,检测37例DMBA-TPA-MNNG诱导发小鼠皮肤肿瘤[包括6例乳头状瘤,15例高分子化鳞状细胞癌(SCCI)和16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SCCⅡ)]中,p53基因第5 ̄8外显子的序列改变。结果 乳头状瘤均未见p53基因突变,而25.8%(8/31例)SCC测得突变,其中SCCⅠ和SCCⅡ突变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构建最近克隆的人era基因的定点突变体。方法:利用数据库对era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用改良的重叠延伸法分别构建人EraN端和C端的定点突变体。结果:获得了分别针对人EraN端TGP结合结构域(位于29-36氨基酸残基)和C端具有RNA结合活性的 KH结构域(位于297-340氨基酸残基)的定点突变体。结论:人era定点突变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分析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m albinism,OCA)患者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和P基因的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manee liquia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对3例患者的眼皮肤白化病Ⅰ、Ⅱ型相关基因(TYR和P基因)的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并对DHPLC检出的突变样本进行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以验证该突变.针对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筛查100名表型正常的无关个体,排除多态的可能.结果 在3例患者中检测出两种P基因突变,未检测到TYR基因突变.其中,患者1的P基因第13外显子发生杂合突变T450M;患者2的P基因发生两个杂合突变,分别是第13外显子T450M和第23外显子G775R;患者3的P基因第23外显子发生杂合突变G775R.P基因第13外显子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显示,患者1、2均出现杂合突变T450M导致的Oli I酶切位点部分消失,100名表型正常的无关个体未检出该突变;经检索,T450M为一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 联合应用PCR、DHPLC、DNA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的方法可有效的对白化病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索在石蜡切片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激光显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进展期胃癌p53蛋白表达阴性或阳性的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41例进展期胃癌标本进行p5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再用激光显微切割(LMD)技术切取p53表达一致的癌组织及远离癌灶的正常胃黏膜腺体。经消化后直接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PCR扩增、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及直接测序。结果 41例进展期胃癌标本均扩增出特异的目的条带。其中有11例p53蛋白表达阳性,15例p53基因检测到突变。蛋白表达阳性者中有8例突变(8/11);表达阴性者中有7例突变(7/30,23.3%)。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具显著相关(P=0.004)。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LMD-PCR技术应用于石蜡切片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此技术可将细胞特定基因的结构状态和表达水平很好地结合起来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5.
p53基因是各种人类肿瘤包括食管癌中最常见有突变的基因之一。我们应用激光显微切割,聚合酶链反应(PCR)-杂合性缺失(LOH),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p53测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食管癌高发区中国山西省的56例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p53基因缺失、突变及p53蛋白表达情况,旨在更好理解p53基因突变等变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2)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2.86%(9/70),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7/22)。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7/2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5,P〈0.01)。(3)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8例多态性位点均为3232A〉G。(4)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乳头瘤病毒在生殖道黏膜增殖传播 ,与妇女生殖道黏膜检测不到HPVIgA抗体有关 ,因此诱导生殖道黏膜HPV特异性抗体对于防治HPV性传播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采用细菌内源性诱导启动子nirB ,以霍乱毒素CTA2B亚单位为黏膜免疫佐剂 ,构建HPV16重组减毒沙门菌疫苗pNir 16L1E7CTA2B ,研究其诱导黏膜免疫的能力。减毒沙门菌S .SL32 6 1为一种aroA基因突变株。在携带霍乱毒素CTA2B黏膜免疫佐剂基因载体pET CTA2B的基础上 ,将pUC 16L1E7中的HPV16L1E7经PCR和T A克隆技术插入pET CTA2B ,获得pET 16L1E7CTA2B。确定启…  相似文献   
108.
晶状体异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晶状体异位(ectopia lentis)是由于先天性、外伤或病变等原因,使得晶状体悬韧带缺损或破裂引起悬挂力减弱所致。晶状体异位大致可以分为3类:①外伤性晶状体异位;②自发性晶状体异位;③遗传性晶状体异位。遗传性晶状体异位属于结缔组织疾病,既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认为,遗传性晶状体异位的可能原因是编码原纤维蛋白-1的FBN1基因突变。一些与FBN1结构相似、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如FBN2、FBN3、LTBP和FBNL等也可能与晶状体异位有关,尽管目前尚无直接关联的研究报道,但这些基因突变与FBN1突变引起的某些症状相似。某些系统性疾病如Marfan综合征、高胱氨酸尿症和Weil-Marchesani综合征等也都伴发晶状体异位。有关FBN1基因突变的动物模型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总结2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SM)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某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HIV阴性TS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资料、存在的基础疾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TSM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结果 2例HIV阴性TSM患儿中病例1以右下肢肿块为首发症状,1个月余后才出现发热及咳嗽,误诊为结核感染;病例2以发热、三系减少及肝脾、淋巴结大等表现起病。病例1行基因检测为STAT1基因突变,病例2有反复灰指甲及口腔溃疡病史,均行血、骨髓培养及淋巴结活检确诊。病例1先后予以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伊曲康唑口服维持治疗,共治疗1年后停药;病例2一直予以伏立康唑治疗(先静脉滴注后口服),共7个月后停药,均无复发。结论 TSM可发生在HIV阴性儿童,且可存在STAT1基因突变。对于治疗效果差的患儿,应尽早行培养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并积极查找TSM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以到达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ABCB4基因突变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婴儿胆汁淤积症(IC)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 方法选择2019年8月3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ABCB4基因突变合并CMV感染致IC的1例婴儿(女性,生后9个月)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ABCB4基因突变所致IC患儿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IC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系G2P2,足月顺产,外观无异常,否认新生儿黄疸病史,生后2个月龄时出现皮肤及巩膜呈暗绿色,伴反复呕奶,当地医院治疗并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抗病毒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其血清总胆汁酸(sTBA)为152.8 μmol/L,CMV-DNA<4×102 copies/mL,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治疗后,皮肤暗绿色逐渐消退,大、小便正常。出院后定期监测肝功能,s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仍然较正常值增高。②实验室检查: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呈阳性、CMV IgM抗体呈阴性,CMV-DNA<55×102 copies/mL。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亲均携带ABCB4基因杂合变异。治疗结果:经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及谷胱甘肽片0.1 g/次× 3次/d治疗后,对患儿定期复查sTBA、GGT。随访到18个月龄时,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范围。③文献复习结果:共计检索到8篇国内外报道的因ABCB4基因突变引起IC相关文献,纳入14例IC患儿,均被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3型(PFIC3),伴肝大,sTBA、GGT水平升高等。14例IC患儿中,共检测到ABCB4基因突变位点20个。其中,9例IC患儿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7例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好转。 结论携带ABCB4基因突变,可引起IC。对于sTBA升高、肝酶异常的病因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IC患儿,建议完善基因检测进一步排查ABCB4基因突变所致胆汁淤积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