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0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77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眼科学 | 444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目的 探讨基于中国本土人口数据构建的新角膜生物力学指数(cCBI)对中国人圆锥角膜和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能力。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眼病患者558例(558眼)。其中,双侧圆锥角膜患者200例(200眼),记为圆锥角膜组;单侧圆锥角膜患者112例(112眼),记为亚临床圆锥角膜组;预行屈光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246例(246眼),记为对照组。采用德国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应用Scheimpflug相机获取患者眼前节图像,合成受试者眼前节三维立体图像。使用德国Oculus公司生产的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进行角膜生物力学检查,应用超高速Scheimpflug断层扫描技术以每秒4 330帧的速度对患眼进行扫描,在喷气脉冲作用下采集140幅图像。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原有的CBI、cCBI、Belin/Ambrósio增强扩张显示(BAD)、断层扫描联合生物力学指数(TBI)诊断圆锥角膜、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能力,并通过诊断能力最佳时所对应的截断值计算诊断亚临床圆锥角膜的敏感值。使用DeLong检验进一步分析ROC曲线下面积(... 相似文献
592.
目的:比较圆锥角膜患者行Pentacam HR角膜地形图和RTVue OCT检测的角膜厚度及最薄点位置的差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横断面比较研究。使用Pentacam HR和RTVue OCT两种测量方法检测得到角膜曲率图、角膜厚度图、最薄点位置及最薄点厚度。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分别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包括圆锥角膜患者63例105眼,其中男49例(77.8%),女14例(22.2%),年龄22.24±6.19岁;其中Pentacam HR地形图相关数据:角膜曲率平均值(Km)为47.85±4.73D,角膜最大曲率值(Kmax)为55.43±8.72D。圆锥角膜患者中Pentacam HR比RTVue OCT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和最薄点厚度平均值厚4.70μm和19.46μm,均具有差异(P<0.05)。两种设备测得的最薄点位置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种设备测得的中央角膜厚度、最薄点厚度均呈高度相关,最薄点位置的... 相似文献
593.
目的 观察跨上皮紫外线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对36例(54眼)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行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表面麻醉下采用意大利SOOFT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仪将0.25%的核黄素导入角膜10 min(电流1.0 mA),370 nm的紫外线照射9 min(能量10 mW/cm2)。平均随诊(14.1±2.3)个月。术后1 d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1、3、6、12个月复诊。检查指标包括UCVA、BCVA、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生物力学、角膜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手术前后的各项指标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1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发现角膜上皮点状混浊、水肿,次日好转。未出现角膜溃疡、角膜溶解、haze、剧烈眼痛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者UCVA从4.27±0.23提高到4.41±0.20(t=3.962,P<0.01),BCVA从4.69±0.23提高到4.82±0.14(t=3.507,P<0.01);Kmax下降(1.25±0.68)D(t=9.351,P<0.01);散光值下降(0.30±0.21)D(t=7.227,P<0.01)。角膜最大压陷深度从(1.21±0.11)mm下降为(1.16±0.12)mm(t=4.131,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法可以有效控制进展期圆锥角膜的发展且未出现类似传统去上皮法导致的多种并发症。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有望取代去上皮法成为进展期圆锥角膜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94.
目的观察RGPCL对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及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期为KK2期的圆锥角膜眼,有效配戴RGPCL者22例(28眼)作为实验组,无效配戴RGPCL者8例(9眼)作为对照组,均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观察配戴RGPCL 1年后的矫正视力及配戴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RGPCL 1年后患者矫正视力提高,明显优于框架眼镜。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坦K值变化不大(P>0.05),而陡峭K值明显变小(t=4.420,P<0.01),角膜散光变小(t=4.271,P<0.01),形态学参数中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变小(t=2.939,P<0.01;t=1.690,P<0.05),最小曲率半径(Rmin)变大(t=2.315,P<0.05),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IVA、高度离心指数(I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诊期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配戴RGPCL对KK2期圆锥角膜眼不但可提高视力而且能改善病变区角膜形态,是目前非手术方法矫治圆锥角膜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95.
目的通过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 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对早期圆锥角膜进行屈光重建和治疗,探讨该方法在早期圆锥角膜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早期圆锥角膜患者18例(31眼),采用Epi-LASIK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进行治疗,应用方差分析对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UCVA、BCVA、角膜地形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31眼术前UCVA(logMAR)0.70±0.24, 术后1、3、6个月的UCVA分别为0.09±0.16、0.06±0.20、-0.06±0.03。术后1、3、6个月的UCVA均较术前提高(F=3.39,P<0.01)。术后1、3、6个月的BCVA较术前无明显提高。术前角膜K值为(46.65±2.91)D,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2.94±3.88)D、(41.72±4.38)D、(41.99±3.84)D,术后角膜较术前平坦(F=3.57,P<0.05)。结论Epi-LASIK 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596.
圆锥角膜患者表面角膜镜片术后镜片细胞和神经重建的活体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表面角膜镜片术(epikeratophakia,EP)后不同时期的镜片组织,了解低温冷冻脱水角膜材料移植后组织细胞和神经重建的动态过程。方法:对24例(24只眼)圆锥角膜患者行EP,应用共焦显微镜分别对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镜片组织细胞、神经重建过程进行活体动态观察,并摄像记录。结果:镜片上皮层:术后3或4d,组织镜片表面已被角膜表层上皮细胞覆盖,镜片边缘可见翼状细胞及形态不规则、低密度的基底细胞;术后1个月,上皮基底细胞完全覆盖角膜镜片;术后6个月,基底细胞密度及形态趋于正常,可见上皮下散在神经丛;术后2年,神经丛形态接近正常。镜片基质层:术后1年内,镜片基质细胞无变化,细胞少、形态不规则;术后2年,镜片边缘偶见正常形态的基质细胞;术后5年,镜片中央仍未见正常形态的基质细胞,镜片前后基质细胞相同。镜片基质神经:术后6个月,有神经干伸入镜片基质内,术后2年,基质神经数量增多;术后5年,基质神经尚未达到正常密度。结果:冷冻的非活性角膜组织行EP后组织镜片各层细胞、神经重建的时间各不相同,但并不影响植片透明度。 相似文献
597.
圆锥角膜的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厚度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改变。方法 应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 35例 (47只眼 )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 ,对其角膜中心点、锥顶、角膜后表面最高点、角膜屈光度最大点和角膜最薄点的位置、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屈光度及角膜厚度 ,以及角膜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高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圆锥角膜锥顶的高度平均为 (0 10 2± 0 0 4 4 )mm ,距角膜中心点的距离为(0 6 86± 0 376 )mm。圆锥角膜锥顶、角膜后表面最高点和角膜屈光度最大点的位置分布以颞下最多 ,其他依次为鼻下、颞上、鼻上 ,最薄点以鼻下方为多 ,其次为颞下。圆锥角膜的角膜曲率为 (6 0 9± 10 4 / 5 3 4± 8 7)D ,角膜中央直径 3mm、5mm内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 (5 7 1± 8 0 )D、(5 0 7± 5 4 )D。圆锥角膜锥顶的高度与此点的屈光度数呈明显的正相关 (r=0 6 97,P <0 0 1) ,与此点的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r=- 0 5 6 3,P <0 0 1)。结论 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可为早期诊断圆锥角膜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8.
599.
目的:探讨并证实透氧性硬性隐性眼镜(RGPCL)阻止近视发展,矫正高度散光及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对237例近视,散光及圆锥角膜患用RGPCL进行验配,除6例不适应退回镜片外,其余231例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初诊时均进行眼科系统检查,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试验,追加及处方制订,处方后就RGPCL按其配戴程序进行保着使用,并在戴镜后定期复查,结果:231例近视,散光及圆锥角膜患选择验配了RGPCL,并随访观察1-24月,处方RGPCL基弧(BC)绝大数大于7.35mm,小于8.5mm,度数+6.00-18.00D,RGPCL矫正视力达到1.0-1.2的占92.7%,0.6以上的达到99%,明显优于框架眼镜,载镜时间每日平均12.5小时,无明显角膜并发症出现,RGPCL配戴后视度平均降低-0.71-2.23D,角膜散光平均减少-1.75-2.25D,角膜形态明显扁平化,结论:研究表明RGPCL对阻止近视发展,矫正高度散光及治疗圆锥角膜等方面均有作用,同时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比OK镜选择范围宽并发症少,同软性接触镜相比也具有许多优点。 相似文献
600.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在光镜及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试图了解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常规病理方法将正常角膜片与圆锥角膜片制成石腊切片,光镜下观察角膜中央区角膜基质细胞的密度,结果应用t检验;将正常角膜片与圆锥角膜标本制成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及胶原的变化.结果光镜观察结果,圆锥角膜中央基质区的角膜细胞密度与正常角膜相似,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结果,圆锥角膜前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欠规则.角膜细胞附近,实质板层之间可见微丝状的沉积物.同正常角膜比,圆锥角膜基质细胞细胞核缩小,核内异染色质减少,线粒体增多、肿胀,粗面内质网增多、扩张,高尔基体正常结构消失.结论圆锥角膜的发病与基质细胞数量无关;圆锥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可能是圆锥角膜发病的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