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31篇
  免费   1622篇
  国内免费   1184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83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2492篇
口腔科学   1702篇
临床医学   9349篇
内科学   1141篇
皮肤病学   123篇
神经病学   369篇
特种医学   23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5773篇
综合类   21675篇
预防医学   3350篇
眼科学   208篇
药学   8194篇
  211篇
中国医学   5530篇
肿瘤学   26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63篇
  2023年   908篇
  2022年   1110篇
  2021年   1975篇
  2020年   1513篇
  2019年   1609篇
  2018年   589篇
  2017年   1326篇
  2016年   1586篇
  2015年   2026篇
  2014年   3892篇
  2013年   4081篇
  2012年   5018篇
  2011年   5290篇
  2010年   4871篇
  2009年   4427篇
  2008年   4830篇
  2007年   4101篇
  2006年   3725篇
  2005年   3801篇
  2004年   3300篇
  2003年   2852篇
  2002年   2112篇
  2001年   1671篇
  2000年   1349篇
  1999年   1071篇
  1998年   786篇
  1997年   687篇
  1996年   601篇
  1995年   470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43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8-01—2012-01采用2.0 mm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2例(76侧)关节内及骨折线接近关节面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单一微型钢板内固定22侧,双微型钢板内固定26侧,微型钢板与T形钢板内固定19侧,微型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9侧。结果 72例术后获得平均18.5(12~3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掌倾角由术前平均-7.3°改善至术后7.4°,尺偏角由术前平均15.1°改善至术后22.2°,桡骨高度由术前平均7.9 mm改善至术后12.4 mm。影像学评分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标准评估:优59侧,良12侧,可5侧,优良率93.4%。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估:优53侧,良14侧,可9侧,优良率88.2%。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可灵活固定复杂骨折,软组织干扰少,能满足早期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对比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及经伤椎置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7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传统短节段内固定(A组),25例行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32例行经伤椎置钉内固定(C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区域后凸角(LKA)等影像学指标,在末次随访时观测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背痛症状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5.5±2.3个月(13~21个月)。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比A、C两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术前、术后AVH、LKA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在AVH、LKA及汉化ODI评分等方面,A组均比B组、C组差(P0.05),B、C两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三组患者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A、B、C三组末次随访伤椎骨缺损程度分别为(18.6±7.3)%、(11.8±4.3)%、(8.4±2.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C两组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而A组则有3例断钉。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与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结合椎体成形术或经伤椎置钉均能有效维持矫正效果、重建椎体高度及减少内固定并发症,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经伤椎置钉固定因操作简单、安全,并能进一步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34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X线检查显示,骨折端解剖复位,固定牢靠,骨性愈合。按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估:优26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4.1%。无钉道感染、骨髓炎、医源性神经肌腱伤和交感神经反射性骨营养不良等并发症。2例发生关节僵硬,经积极功能锻炼后症状好转。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且有效减轻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95.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采用后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中,9例行后内侧入路,6例行后外侧入路,2例行后内后外侧联合入路。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术后X线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进行评估,术后12个月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方法(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30周。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平均15.80(13~18)分。HSS评分平均86.50(73~96)分。术后3例患者发生切口问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末次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骨不愈合、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膝关节不稳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应用后外侧入路,后内侧髁骨折应用后内侧入路,后内后外侧髁均骨折可以应用后内和后外联合入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时采用后正中S形入路;直视下进行平台的复位和固定,允许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方法将10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的情况及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效果良好,有利于骨折复位和保持稳定及加快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骨折愈合时间及随访期间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4例获随访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82个月。随访期间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8.24%(30/34)。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5.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19.4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治疗总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壁显露在寰枢椎椎弓根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显露寰椎椎弓根内壁和枢椎椎弓根内上壁,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19枚,其中寰椎107枚,枢椎112枚。结果一次性置钉成功198枚,术后X线和CT检查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上倾及内倾角度良好,无置钉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显露寰椎椎弓根内壁和枢椎椎弓根内上壁,可以提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减少透视次数,减少出血量,节约手术时间,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