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07篇 |
免费 | 377篇 |
国内免费 | 19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384篇 |
妇产科学 | 97篇 |
基础医学 | 348篇 |
口腔科学 | 54篇 |
临床医学 | 1470篇 |
内科学 | 335篇 |
皮肤病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145篇 |
特种医学 | 1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24篇 |
综合类 | 2437篇 |
预防医学 | 1734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1128篇 |
32篇 | |
中国医学 | 424篇 |
肿瘤学 | 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81篇 |
2022年 | 274篇 |
2021年 | 344篇 |
2020年 | 229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207篇 |
2015年 | 253篇 |
2014年 | 412篇 |
2013年 | 401篇 |
2012年 | 575篇 |
2011年 | 622篇 |
2010年 | 601篇 |
2009年 | 560篇 |
2008年 | 698篇 |
2007年 | 541篇 |
2006年 | 441篇 |
2005年 | 510篇 |
2004年 | 385篇 |
2003年 | 279篇 |
2002年 | 214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中国民康医学》2019,(1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和配方乳喂养的效果。方法:选取NICU住院早产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配方乳喂养,观察组接受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机体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总适应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蛋白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和日均体重增加重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效果优于配方乳喂养。 相似文献
8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1):54-57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在极早/非常早产儿过渡期喂养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产科出生转入我科胎龄≤32周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喂养深度水解蛋白(eHF)和对照组30例,喂养早产儿标准配方奶(sPF),观察组给予eHF喂养至10 mL/次时改为sPF,对照组从微量喂养至营养喂养一直喂sPF。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F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自主排便次数、胎便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 d时头围、身长、体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早/非常早产儿在过渡期喂养eHF优于sPF。 相似文献
85.
《医学动物防制》2019,(12)
目的应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比较鼠疫菌弱毒株(614F株)及其耐受菌株(R-2-12、R-2-51和R-2-56)生化、营养等表型特征。方法参照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标准规程A,使用Retro Spect’ 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Gen III鉴定板检测显示,鼠疫菌614F株及其耐受菌株(R-2-56)不能发酵麦芽糖、密二糖、鼠李糖; 614F株L-脯氨酸反应阳性,而614F株耐受中间代R-2-12、R-2-51株和耐受株R-2-56 L-脯氨酸反应阴性; 614F株氨曲南反应阴性,而614F株耐受中间代R-2-12、R-2-51株和耐受株R-2-56氨曲南反应阳性。结论 614F株与其耐受菌株(R-2-12、R-2-51、R-2-56)比较生化表型无改变,但营养特征(脯氨酸)反应和抗生素(氨曲南)反应有差别。提示鼠疫菌弱毒菌614F株耐受株在耐受过程中营养需求和抗生素的抗性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54-57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者74例,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患儿均予以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0.125 g/次,1次/d,鼻饲或奶瓶给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2周后生长发育(体重、头围和身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症状消失时间、胎粪排出时间、达全量胃肠内营养时间和恢复到出生体质量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佳(χ~2=4.16,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早产儿的体重和身长等生长发育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在非营养性吸吮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的治疗效果较好,能缩短喂养不耐受症状时间,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记录早产儿出生时、完全喂养时及出院时体质量,早产儿残奶量、摄入奶量、腹胀及呕吐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完全喂养时及出院时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奶量少于对照组,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腹胀及呕吐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采取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可有效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提高早产儿体质量。 相似文献
88.
《河南医学研究》2019,(22)
目的分析口腔运动护理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及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口喂养困难的早产儿84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喂养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接受口腔运动护理。对两组患儿口腔运动功能和患儿的经口喂养表现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正常形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障碍形态评分和失调形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经口喂养后,观察组患儿障碍形态评分和失调形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经口喂养效率、喂养成效及摄入耐量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运动护理应用于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口腔运动功能及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NEC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维持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接受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喂养。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激素水平(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患儿康复情况(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29/38),观察组为94.74%(36/38),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提高,观察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可有效提高NEC临床疗效,提高胃肠激素水平,加快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胃饲乙醇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影响,并初步评价其预处理的可行性。方法40%乙醇胃饲Wistar大鼠。分组:①大鼠36只,随机分6组:A组8g/kg、B组7g/kg、C组6g/kg、D组5g/kg、E组4g/kg、正常组0g/kg;以中毒症状及肝组织病理为指标,判定大鼠乙醇急性中毒剂量。②大鼠7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单纯乙醇组(E)、单纯缺血组(ISCH)、胃饲乙醇预处理组(EPC);采用尾叶转流下的肝缺血模型,于再灌流3、6、12、24h留取标本。结果急性胃饲乙醇≤5g/kg预处理后,动物中毒症状轻,无死亡;乙醇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肝脏90min的缺血再灌流损伤。结论适当剂量的乙醇胃饲预处理是一种安全的预处理措施,有望成为增强肝脏对缺血再灌流损伤耐受性的一种较好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