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88篇 |
免费 | 234篇 |
国内免费 | 1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22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90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582篇 |
内科学 | 308篇 |
皮肤病学 | 37篇 |
神经病学 | 94篇 |
特种医学 | 10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54篇 |
综合类 | 1597篇 |
预防医学 | 273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1722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382篇 |
肿瘤学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199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357篇 |
2012年 | 397篇 |
2011年 | 330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222篇 |
2002年 | 189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116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124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103篇 |
1993年 | 101篇 |
1992年 | 118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目的观察右美托嘧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全麻拔管期呛咳反应影响。方法在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UPPP)OSAS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于术毕前0.5h泵注右美托嘧啶0.8μg/kg(10min泵注完),后以0.4μg/(kg.h)速度持续泵注至术毕;C组以同样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记录病人入室后(T0)、泵注右美托嘧啶即刻(T1)、泵注5min(T2)、泵注10min(T3)、拔管即刻(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病人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时Ramsay评分和呛咳反应程度。结果 D组HR、MAP的变化较C组平稳,T3、T4时间点HR、MAP较C组明显降低(t=1.968~6.558,P〈0.05)。D组苏醒及拔管时间较C组长(t=3.551、3.743,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t=5.765,P〈0.05)。D组呛咳发生率及剧烈程度明显低于C组(χ2=8.076,Hc=6.778,P〈0.05)。结论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嘧啶,可减少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提高拔管的安全性和病人的配合度。 相似文献
152.
15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组),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P组).所有大鼠均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设定心脏稳定15 min为基础值T0、缺血前即刻为T1、缺血30 min为T2、再灌注15、45、90、120 min分别为T3、T4、T5及T6.观察各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冠脉流出量(CF)、心率(HR)及左心室功能(LVDP和±dp/dtmax).结果:与NC组相比,在T2、T3、T4、T5、T6时间点,其余各组CF和左心室功能均降低(P<0.05);与IR组相比,在T2、T3、T4、T5、T6时间点,IP组和DP组左心室功能均升高(P<0.05);与IR组和IP组相比,在T2时间点,DP组CF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下左心室功能,对离体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否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有关的确切机制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4.
目的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啶﹙Dex﹚持续泵注辅助臂丛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前臂及手外伤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Dex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各50例,臂丛阻滞成功后15 min,D组静脉泵注Dex负荷剂量0.5μg/kg(10 min内注完),继以0.4μg∕(kg.h)维持泵注至手术结束前10 min,N组以同样方法输入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T0),臂丛神经阻滞后15 min即静脉给药即刻(T1),静脉用药后10 min即切皮即刻(T2),手术开始15 min(T3),60 min(T4),手术结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并观察镇静程度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估麻醉效果和患者的麻醉满意度。结果 T1时两组MAP均明显升高(P<0.05),N组HR明显增快(P<0.05);T3、T4、T5时D组MAP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N组(P<0.05);T2、T3、T4、T5时D组HR明显慢于N组(P<0.05),也明显慢于T1时(P<0.05);镇静评分(OAA/S)D组为1.7,明显低于N组的3.5(P<0.05);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满意度D组为81%,明显高于N组53%(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持续泵注辅助臂丛阻滞镇静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可有效抑制臂丛阻滞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并明显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5.
目的系统评价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对术后ICU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SpringerLinker、ScinceDirect、CNKI、VIP、WanFang Data、CBM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1年11月,收集所有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对术后ICU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793例患者。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右美托嘧啶:0.2~2.5μg/(kg.h),丙泊酚:0.3~4.5 mg/(kg.h)],右美托嘧啶和丙泊酚提供治疗所需镇静效果相似。镇静治疗时,右美托咪啶组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少于丙泊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镇静治疗期间,右美托咪啶组需追加镇痛药的人数比例少于丙泊酚组[OR=0.24,95%CI(0.08,0.68),P=0.008];与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啶能显著减少患者ICU入住时间[WMD=–1.10,95%CI(–1.88,–0.32),P=0.006],但不能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WMD=0.89,95%CI(–1.15,2.93),P=0.39];镇静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动过缓OR=3.57,95%CI(0.86,14.75),P=0.08;低血压OR=1.00,95%CI(0.30,3.32),P=1.00];与右美托咪啶相比,丙泊酚可能更容易引起镇静期间的呼吸抑制,但该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镇静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54,1.99),P=0.92]。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右美托咪啶具有与丙泊酚相似的镇静效果,兼有镇痛作用,可节约镇痛药用量,并可减少患者的ICU入住时间,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和呼吸抑制。鉴于本系统评价样本量有限,纳入研究质量不高,所得结论尚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收集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12例,依据原发疾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持续应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出现躁动、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时,给予右美托咪啶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对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脉博氧饱和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在接受镇静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稳定,氧合改善。结论:右美托咪啶在无创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7.
苏靖心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6)
右旋美托咪啶为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减少麻醉剂及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抗寒颤等作用.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于1999年批准,将其应用于ICU短时间(<24h)的镇静与镇痛,2009年批准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镇静.右旋美托咪啶现用于神经外科、儿科、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困难气道管理等方面,临床应用状况良好,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小,本文对右旋美托咪啶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8.
吡咯喹啉醌对NMDA诱发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吡咯喹啉醌(PQQ)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发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毒性剂量的NMDA诱致海马神经元损伤,预加PQQ,镜下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的死亡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8d的海马神经用0.1mmol/LNMDA处理后,细胞内Ca^2+快速增加,细胞以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死亡,细胞的存活率降低;预先给予PQQ可明显减少细胞内Ca^2+的增加,减少细胞死亡。结论PQQ对NMDA诱发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在监测拉米呋啶治疗乙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接受拉米呋啶治疗,对照组仅做一般护肝治疗,治疗中抽血测定患者肝功能、乙肝血清学标记、Pre-S1相对滴度和HBV DNA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拉米呋啶治疗后Pre-S1相对滴度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时照组治疗后Pre-S1相对滴度下降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血清Pre-S1相对滴度及HBV DNA含量变化在治疗后下降幅度有高度的一致性;以HBV DNA和血清Pre-S1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优于以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作为疗效判断标准,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Pre-S1与HBV DNA的检测对于评估拉米呋啶抗病毒疗效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监测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