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13篇 |
免费 | 461篇 |
国内免费 | 27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06篇 |
儿科学 | 46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18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755篇 |
内科学 | 286篇 |
皮肤病学 | 141篇 |
神经病学 | 33篇 |
特种医学 | 12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53篇 |
综合类 | 2370篇 |
预防医学 | 335篇 |
眼科学 | 94篇 |
药学 | 999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159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226篇 |
2022年 | 312篇 |
2021年 | 381篇 |
2020年 | 247篇 |
2019年 | 245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222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276篇 |
2014年 | 466篇 |
2013年 | 482篇 |
2012年 | 561篇 |
2011年 | 626篇 |
2010年 | 537篇 |
2009年 | 496篇 |
2008年 | 520篇 |
2007年 | 441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344篇 |
2004年 | 331篇 |
2003年 | 259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122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变应性鼻炎的新概念--系统性炎症反应的鼻部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顾之燕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12):955-957
既往认为变应性鼻炎是局部的炎症反应,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将其定位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最近修订的《变应性鼻炎的诊疗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明确其为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虽然普遍认为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一个疾病实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骨髓、血液循环参与炎症反应,但都没有明确指出其为系统性炎症反应在鼻部的表现。Mygind1978年提出骨髓、血液循环参与鼻炎和哮喘发病过程,他指出在变应性炎症中嗜酸粒细胞白骨髓经血液循环到达病变器官的多少决定于病变器官的面积,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中国北方地区树木花粉、杂草花粉以及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伴随哮喘情况,探讨AR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的关系。方法:选取164例AR伴或不伴哮喘的成人患者,完成病史采集及变应原检查,并填写标准化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结果:中国北方地区AR患者中,树木花粉组及杂草花粉组的RQLQ总评分、日常活动评分、鼻部症状及眼部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尘螨组,生活质量更差。树木花粉组的哮喘比例明显低于尘螨组,而杂草花粉组的哮喘比例则与尘螨组无明显差异,且显著高于树木花粉组。尘螨及蒿属花粉过敏所致的AR患者的RQLQ评分与其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AR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受到变应原具体类型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花粉过敏者发病时的生活质量比尘螨过敏者更差,但生活质量受损程度可能不受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的影响。不同花粉过敏所致鼻炎合并哮喘的比例不同,杂草花粉可能比树木花粉更容易诱发哮喘。 相似文献
93.
作为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维生素D经典的钙磷调节作用已广为人知,而近年来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逐渐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维生素D水平低下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加,有较多报道显示维生素D缺乏增加了呼吸系统变应性疾病尤其是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本文就维生素D对该领域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机制及其作为治疗性药物应用于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4.
皮下注射及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系统评价和间接对照试验研究背景:一些不能被药物控制的变应性鼻炎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皮下注射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含服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已经被证明能有效治疗此类患者,然而,目前对于哪一种疗法是最有效的仍不确定。摘要:我们系统回顾现有的一些关于两种免疫治疗与安慰剂对比的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95.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变应原皮肤试验不仅是诊断AR的重要依据,而且对AR的预防和治疗亦有积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03-2007-09我科750例变应原皮肤试验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变应性鼻炎诊疗现状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鼻科常见病之一,但患者的就诊率不高,部分患者对疗效不满意,表明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本研究针对中国部分大中城市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进行AR诊疗现状调查,通过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全国13个省或自治区(63个市)和4个直辖市,针对508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调查AR患者门诊状况、诊断状况和治疗状况.结果 AR患者占全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患者的比例平均为19%±14%,占全部鼻腔鼻窦疾病门诊患者的35%±17%.既往使用过鼻用糖皮质激素或H1受体拮抗剂等抗过敏药物的患者为42%±26%.可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的医师比例分别为74%和20%.仅依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诊断,不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等临床检测的比例为6l%±29%,而综合病史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学检测的诊断比例为35%±28%.从医师治疗成人AR患者的药物处方比例来看,鼻用糖皮质激素平均为70%4-27%,口服和鼻用H1受体拮抗剂分别为49%±32%和36%±28%.过敏原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占23%4±26%,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鼻用色甘酸钠分别为18%±22%和16%±22%.重视复诊随访患者所占比例平均为24%±17%,对复诊和随访重视程度一般的患者所占比例为35%4±19%,而几乎不复诊随访的患者所占比例为39%±24%.结论 AR已成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患者求诊的主要疾病,但无论是患者对疾病的整体认识,还是专科医师的整体诊治水平,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尽快提高.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以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氯雷他定对小儿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实际疗效。方法对中山市南区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间接收的106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n=53)及对照组(n=53)。对照组采取氯雷他定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对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IL-6、IL-17、IgE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34%,较对照组(75.47%)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IL-6、IL-17及IgE水平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更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对照组为9.4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进而缓解相关症状,不良反应较少,用药安全性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8.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一种变应性肺疾病, 儿童临床症状常缺乏特异性, 在我国儿童ABPA存在诊断不足、治疗不规范等问题。为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组织机构牵头, 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本共识重点介绍了儿童ABPA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旨在提高儿科医师对ABPA的认识, 规范儿童ABPA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9.
芩荑合剂治疗实验性哮喘动物模型气道变应性炎症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芩荑合剂为基础,制成超声雾化液,通过实验观察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观察谊方对卵白蛋白致敏哮喘动物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Eo、IL-3、IL-5、GM.CSF、SIL-2R、NO的影响。结果:实验发现:芩荑合剂雾化液能显著降低炎性指标(Eo、IL-3、IL-5、GM-CSF、SIL-2R、NO)。病理切片证实治疗组支气管肺组织中E0等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结论:芩荑合剂具有解痉、平喘、抗炎、祛痰等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拮抗了气道的E0等炎症细胞浸润、活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0.
新一代抗组胺药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3种细胞因子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contactdermatitis,ACD)小鼠产生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介素(IL)-4的影响,探讨抗组胺药治疗AC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IFN-γ、TNF-α和IL-4的水平及3种药物分别对它们的作用。结果:ACD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及脾淋巴细胞产生IL-4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咪唑斯汀对血清及细胞培养液中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仅对部分细胞因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对ACD小鼠产生的3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它们对ACD小鼠3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