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42篇
  免费   4121篇
  国内免费   3242篇
耳鼻咽喉   499篇
儿科学   1129篇
妇产科学   713篇
基础医学   3044篇
口腔科学   622篇
临床医学   8194篇
内科学   9825篇
皮肤病学   1152篇
神经病学   2340篇
特种医学   16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2篇
外科学   4203篇
综合类   22769篇
预防医学   10790篇
眼科学   1058篇
药学   10952篇
  67篇
中国医学   10606篇
肿瘤学   1966篇
  2024年   898篇
  2023年   2661篇
  2022年   2875篇
  2021年   2673篇
  2020年   2026篇
  2019年   1974篇
  2018年   1000篇
  2017年   1422篇
  2016年   1548篇
  2015年   1892篇
  2014年   3312篇
  2013年   3216篇
  2012年   4161篇
  2011年   4406篇
  2010年   3986篇
  2009年   3951篇
  2008年   7186篇
  2007年   4966篇
  2006年   5382篇
  2005年   6938篇
  2004年   6099篇
  2003年   5943篇
  2002年   4348篇
  2001年   2480篇
  2000年   1775篇
  1999年   1025篇
  1998年   837篇
  1997年   504篇
  1996年   412篇
  1995年   407篇
  1994年   331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30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易导致患者心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近几年,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和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应用,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人们对PA的发病机制依然不明确。本文将对PA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爆发以来,由于具有高传染性,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国内外疫情防治形势空前严峻。COVID-19不仅造成肺部、肠道、肾脏等多脏器损害,且部分患者以眼表损害为首发或伴发症状出现,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COVID-19的眼表损害归属于祖国医学“天行赤眼”范畴,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 virus,2019-nCoV)对眼表的损害,阐明其可能机制,并从中西医角度提出可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3.
《中成药》2019,(3)
目的探索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方法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别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喜炎平注射液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5 min后麻醉处死,剪取背部皮肤,测量蓝斑直径,取蓝斑皮肤观察肥大细胞形态,计算脱颗粒率。再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药物质量浓度(体积分数)均呈正相关,两者之间亦然,但肥大细胞数均无明显变化[除0.8、1.6 mg/mL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外];皮内注射喜炎平注射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率均无明显变化(除质量浓度5 mg/mL时蓝斑直径外)。结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组织学机制是类过敏阳性物质致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脱颗粒率与阳性物质浓度、皮肤蓝斑直径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药物类过敏性及其反应强度评判的一项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分析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1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办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水针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及TNF-α、IL-6、VEGF等水平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与DLQ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VEGF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取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表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皮损程度,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皮损血管增生相关。  相似文献   
55.
双酚A(BPA)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显著类雌激素作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被认为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恶性肿瘤作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与BPA的关联性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总结了BPA与恶性肿瘤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激素依赖性及非激素依赖性肿瘤,以及相应的流行病学研究或体内、外实验研究证据;同时,归纳了BPA促进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此外,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上内容将为进一步研究BPA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寻找预防或降低BPA健康损伤的措施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56.
金银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其发展为传统生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和方法。金银花作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深入研究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展开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在金银花鉴别、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胁迫条件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并针对基于杂交技术的标记(RFLP)、基于PCR的分子标记(RAPD,AFLP,SSR,ISSR)和基于DNA序列分析的SNP及DNA条形码对金银花的多样性识别、诊断、鉴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提出可以采用多组学技术,构建系统生物学技术和平台,建立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相关模型,从而更好地研究金银花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药用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相关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等生命活动规律并进行调控,为进一步推动金银花现代化及其他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57.
后Pilon骨折是一种新近报道的Pilon骨折的特殊模式,其特征是累及后外踝和后内踝.在过去由于后Pilon骨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常被误诊为后踝骨折,也导致这类患者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是否能作出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只有熟悉后Pilon骨折的各种影像学特征并了解合并损伤的机制,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后Pilon骨折,并改进这种具有挑战性骨折的术前计划和临床结果.本文着重介绍了后Pilon骨折的损伤机制,现有的分类方案,并讨论了目前使用的各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2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中药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1.0 g/次,3次/d。2组疗程均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Geboes指数、结肠镜下黏膜表现、生活质量评分、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统计治疗后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eboes指数、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糜烂、溃疡改善不明显(P>0.05),充血水肿、颗粒样变等肠镜表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10.64%,对照组为23.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修复肠黏膜病理损伤,降低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和凝血因子FI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9.
顺铂(DDP)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金属抗癌药物,是目前最有潜力和应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物。顺铂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已被推荐为同步放化疗的首选药物。但随着广泛的使用,顺铂的耐药性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限制临床疗效和部分患者肿瘤治疗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顺铂的耐药机制复杂,发生环节较多,但具体耐药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按照顺铂耐药发生的环节可分为:①顺铂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产生耐药;②顺铂通过细胞膜的流入或流出产生耐药;③顺铂在胞质中产生耐药;④顺铂与DNA结合后产生耐药。本文综述了宫颈癌顺铂耐药可能发生的四个环节及克服耐药常用的手段,为提高顺铂对宫颈癌的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异位内膜组织虽然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中医学一般认为,“正虚伏邪”为恶性肿瘤的病机特点;那么,肾虚血瘀既属于“正虚伏邪”的范畴,又体现了EMs发病学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在“病证相应”的中医治则之下,补肾化瘀法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为:缓解痛经症状、提高受孕率,以及调整月经周期。本文基于EMs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补肾化瘀法治疗EMs的理论依据及其抑制异位内膜侵袭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解除免疫抑制、阻断局部微血管新生等,旨在阐明其疗效显著的原因,为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