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口腔科学   8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研究双颌前突的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及特点。方法 选取无正畸治疗史双颌前突并且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2~18岁),分别在内收前后1个月拍摄CBCT,测量上下颌每一颗前牙牙根颈1/3、中1/3、尖1/3处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以及上中切牙切缘、牙根颈1/3、中1/3、尖1/3矢状向上内收前后移动的距离,利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少年患者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在前牙内收过程中总体表现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其中上颌中切牙根颈1/3及中1/3、上颌侧切牙根颈1/3及尖1/3、下颌中切牙根中1/3、下颌侧切牙根尖1/3、下颌尖牙根中1/3及尖1/3在内收后其牙槽骨厚度表现为增加;上颌尖牙尖1/3、下颌尖牙颈1/3在内收后其牙槽骨厚度表现为减少;其余位点牙槽骨厚度表现为不变。结论 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发生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内收后,前牙区牙槽骨总体表现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前牙内收后多数位点表现为随牙齿移动牙槽骨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双颌前突对患者面部美观及头影测量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9年1月笔者医院就诊的双颌前突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支抗,研究组采取微种植体支抗.统计两组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值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面部美观满意度....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估2种上颌前份截骨术式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收治双颌前突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9~32岁。根据入院的治疗顺序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改良手术组,传统手术组20例,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改良手术组10例,采用改良上颌前份截骨术。于术前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将获得的DICOM数据导入Proplan CMF 2.0软件,三维重建颅面部解剖结构,选取反映鼻部形态的软、硬组织标志点,同时建立3个定位平面及三维定点测量系统,测量手术前、后各标志点间的距离及角度,包括鼻唇角、上鼻唇角、下鼻唇角、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尖深度、垂直鼻尖位置、鼻翼基底宽、内眦间距、鼻小柱高度、右侧鼻孔轴角、左侧鼻孔轴角、鼻孔面积,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评价2种术式对患者术后鼻部形态的影响。结果(1)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3.74°±9.42°增加至121.93°±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小柱倾斜度由术前的129.86°±7.63°减少到120.06°±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高及鼻翼基底宽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尖角、鼻尖倾斜度、垂直鼻尖位置、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及鼻孔面积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0.75°±1.67°增至122.4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鼻尖位置由术前的(11.87±1.39)mm减少至(11.16±1.02)mm;但鼻翼基底宽、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以及鼻孔面积,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相比,改良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非常小,掌握适应证,灵活应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4.
65.
拔牙矫治是矫正双颌前突的一种常用方法。作者研究了双颌前突青少年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下颌骨的位置变化 ,为预测矫治后效果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 14名双颌前突的青少年患者 ,年龄 12~ 16岁  相似文献   
66.
60例广东省双颌前突患者头影测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广东省双颌前突患者牙、颌以及软组织的特征。方法:对60例广东省双颌前突容患者的头影测量描图,将测量值与北京正常He值相比较,总结广东省前突面型患者的特征。结果:同北京正常He相比较,广东省双颌前突患者下颌骨位置相对后缩,向后下旋转,切牙过度唇倾,下唇较厚,颏厚小于正常值,颏部特征不明显,中面部相对突出,结论:只有根据广东双颌前突的特征,在矫治过程中注重颌骨位置的调整,严格控制后牙支抗,内收切牙,才有助于患者面貌的改善。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微种植体支抗与J钩支抗在双颌前突患者系统矫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双颌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40例,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和对照组(40例,采用J钩支抗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头影测量值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面凸角(G-Sn-Pg’)、鼻唇角(Cm-Sn-UL)大于对照组,下唇-E线间距(Li-E)、上中切牙长轴和NA连线交角(U1-NA)、上中切牙长轴和前颅底平面交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和NA连线交角(L1-NB)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颌前突患者系统矫治中,微种植体支抗相较J钩支抗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面部状况,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矫治成人双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名双颌前突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在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靠近牙根部植入微螺钉作为支抗,内收前牙,每4周更换一次橡皮链。对照组用横腭杆加Nance弓作支抗,内收前牙。矫治前后通过头影测量,比较上下切牙及颌骨内收程度。结果两组均实现上下前牙的有效内收,实验组内收量更大,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性能稳定,疗效肯定,操作简单,是矫治双颌前突的理想支抗选择。  相似文献   
70.
目的 采用微种植体和传统Nance弓联合横腭杆作为支抗,治疗成人双颌前突,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硬、软组织变化,评价2种支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平均年龄为20.3岁的双颌前突患者32例,其中微种植体支抗的15例,Nance弓联合横腭杆支抗的17例,均采用MBT滑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描绘和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