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53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20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6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81.
细胞因子与HCMV致病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即疱疹病毒5型,属疱疹病毒科,为线状双链DNA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相当普遍,多在婴幼儿期发生,儿童感染率85%左右,成人感染率95%左右,由于HCMV是一种弱的致病因子,多数感染者为无症状或潜伏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时,可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82.
u-PA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_PA)主要是由无酶催化活性的单链酶原 (scu_PA或pro_UK)和具有激活纤溶酶原 (plas minogen)活性的双链尿激酶 (tcu_PA或UK)组成。scu_PA只激活吸附在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 ,具有选择性溶栓作用[1] 。scu_PA由 411个氨基酸组成 ,可被体内纤溶酶或激肽释放酶催化在Lys15 8~Ile15 9之间的肽键水解断裂转换为双链尿激酶。我所已构建了表达水平为 5 μg/ (10 6细胞·d)的基因重组CHO工程细胞株用于生产u_PA[2 ] ,并已放大至30L培养规模 ,采用多孔微载体无血清连续培养工艺 ,培养上清中u_PA的最高浓度可达 …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 运用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法(HMA)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基因亚型分析。了解福建省HIV-1亚型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细胞培养中HIV-1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IV-1膜蛋白基因(env)区的核酸片段,与标准亚型的对照质粒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形成异源双链二聚体,根据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泳动率确定其亚型,并进一步对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树分析,结果 15份标本中,80.00%为E亚型,6.67%为B亚型,2份不能确定其亚型,比较异源双链泳动法和序列测定法的结果,显示两种分析方法对HIV-1病毒基因分型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亚型一致率为86.67%。结论 福建省流行的HIV-1毒株以E亚型为主,亚型分析5法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可用作对HIV流行毒株进行长期监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5.
老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罹病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但其他年龄组亦有发病。本文着重研究老年 SLE,简要叙述老年 SLE 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与年轻 SLE 的差异。  相似文献   
86.
双链RNA干扰现象与HCV和HI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青和  白雪帆 《肝脏》2003,8(2):45-46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具有较高的慢性化比例 ,曾有报道可高达 80 %以上 ,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1] 。到目前为止 ,除了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的治疗有一定应答之外 ,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 ,寻找有效的抗HCV药物成为研究丙型肝炎的热点 ,同时也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之一。1998年 2月Fire和Mello首次在《Nature》发表了将双链RNA (dsRNA )注射入一种线虫 (Caenorhabditiselegans)内 ,dsRNA诱导了基因靶向专一性的基因表达沉默。研究表明在许多生物体中导入dsRNA后 ,会引起体内同源基因特异性沉默 ,这种现象称作RNA…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索病毒感染产生的中间产物双链RNA(dsRNA)分子刺激对细胞形成应激颗粒(SG)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病毒诱导与拮抗SG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长度的dsRNA,包括长链(HMW,1.5~8 kb)、短链(LMW,0.2~1 kb)以及小分子dsRNA(19 bp),分别转染A549细胞,模拟病毒感染产生的应激压力。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形成SG的细胞百分率,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不同长度的dsRNA诱导抗病毒激酶蛋白激酶R(PKR)及其底物eIF2α的活化水平。结果 HMW、LMW dsRNA可诱导A549细胞产生SG,而小分子dsRNA并不能诱导SG产生。免疫印迹结果发现HMW、LMW dsRNA可诱导PKR和下游底物eIF2α的磷酸化,而小dsRNA不足以活化PKR。结论病毒可能通过降解其dsRNA避免PKR的激活和SG形成,从而逃逸宿主应激应答。  相似文献   
88.
本研究从DNA双链断裂同源重组修复角度探讨UNC13D(秀丽新小杆线虫)基因参与Ⅲ型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type 3,FHL3)的发病机制。利用DNA同源重组修复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UNC13D基因下调后DR-U2OS细胞同源重组修复率的变化情况,并研究此基因的相关功能。结果表明:下调DR-U2OS细胞的UNC13D基因表达后,同源重组修复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UNC13D编码蛋白Munc13-4不仅参与到细胞毒颗粒的胞吐过程中,而且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也起作用。结论:UNC13D基因突变可能通过抑制细胞毒颗粒的胞吐和降低DNA双链断裂后的同源重组修复率参与FHL3发病过程,这一研究结果为揭示FHL3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双链DNA(dsDNA)检测在肾病综合征病因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收集血清99例,包括正常人对照40例,肾病综合征59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和dsDNA。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ANA阳性率为30.5%(18/59),dsDNA阳性率为18.6%(11/59)。结论ANA和dsDNA在肾病综合征病因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特别是对狼疮性肾炎活动性及治疗的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