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51篇 |
免费 | 981篇 |
国内免费 | 71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篇 |
儿科学 | 106篇 |
妇产科学 | 84篇 |
基础医学 | 829篇 |
口腔科学 | 244篇 |
临床医学 | 1876篇 |
内科学 | 1481篇 |
皮肤病学 | 90篇 |
神经病学 | 494篇 |
特种医学 | 49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1342篇 |
综合类 | 4622篇 |
预防医学 | 1240篇 |
眼科学 | 124篇 |
药学 | 2923篇 |
52篇 | |
中国医学 | 1883篇 |
肿瘤学 | 3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5篇 |
2023年 | 530篇 |
2022年 | 577篇 |
2021年 | 766篇 |
2020年 | 535篇 |
2019年 | 549篇 |
2018年 | 258篇 |
2017年 | 462篇 |
2016年 | 576篇 |
2015年 | 641篇 |
2014年 | 994篇 |
2013年 | 928篇 |
2012年 | 1004篇 |
2011年 | 1151篇 |
2010年 | 927篇 |
2009年 | 933篇 |
2008年 | 1039篇 |
2007年 | 853篇 |
2006年 | 844篇 |
2005年 | 821篇 |
2004年 | 646篇 |
2003年 | 581篇 |
2002年 | 453篇 |
2001年 | 320篇 |
2000年 | 229篇 |
1999年 | 217篇 |
1998年 | 199篇 |
1997年 | 175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39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79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比较栀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明确其差异标志物,为栀子与炒栀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全-精细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同时测定对栀子炒制前后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对栀子与炒栀子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成分。结果栀子炒制前后指纹图谱中共有15个峰,其中12个峰为两者所共有,栀子与炒栀子对照指纹图谱的全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91,而去除栀子苷积分后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80,低于0.90,可基本实现两者区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栀子与炒栀子可明显分为2类,并筛选得到贡献度较大的4个差异标志物,分别为峰3、5、9(栀子苷)、11(西红花苷I);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栀子炒制后栀子苷、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含量显著降低,而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显著升高。结论栀子炒制前后成分差异显著,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有效区分栀子与炒栀子,筛选得到的差异标志物可为其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的香豆素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反应模型,考察羌活中香豆素类成分对炎症反应模型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结果从羌活甲醇提取物分离得到2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欧前胡素(1)、川白芷素(2)、补骨脂素(3)、香柑内酯(4)、茵陈素(5)、欧芹酚(6)、5-去氢羌活醇(7)、环氧脱水羌活醇(8)、7″-O-甲基异羌活醇(9)、佛手柑素(10)、7-异戊烯氧基-6-甲氧基-香豆素(11)、栓翅芹烯醇(12)、羌活醇(13)、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14)、异羌活醇(15)、蛇床夫内酯(16)、6-异戊烯氧基伞形花内酯(17)、紫花前胡苷元(18)、异虎耳草素(19)、紫花前胡苷(20)、前胡苷V(21)、前胡苷I(22)、印枳苷元-11-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3)、羌活苷(24)。化合物7~10、13和15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活性最强,最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为8.50~35.12μmol/L。结论化合物7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7为首次从羌活中分离得到;C-5位上具有多烯烃结构的香豆素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真武汤的HPLC特征图谱;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卡托普利组(10 mg/kg)和真武汤低、中、高剂量(2.187 5、4.375、8.75 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CHF大鼠模型,8周后ig给药,共给药4周。实验末进行血流动力学、脏器指数、HE染色检测,ELISA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Ang II)、醛固酮(ALD)、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oltting检测心肌NF-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真武汤HPLC图谱中指认出5个化学成分去甲乌药碱、芍药苷、白术内酯III、6-姜辣素、去氢土莫酸;与模型组比较,真武汤给药后能改善大鼠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P0.05),降低脏器指数(P0.05),改善心肌损伤,降低血清Ang II、ALD、NF-κB、NT-proBNP、TNF-α、IL-6水平及心肌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真武汤能够改善CHF,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NF-κB/炎症因子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94.
HPLC同时测定复方黄连素片中3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同时测定复方黄连素片中芍药苷、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3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以乙腈(A)-0.2%的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5 nm,柱温30℃。结果:芍药苷在0.180 9~3.618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RSD 0.94%;木香烃内酯在0.129 85~2.597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RSD 1.62%;去氢木香内酯在0.120 8~2.416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 1.2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复方黄连素片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5.
996.
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抑制M146L细胞分泌A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对M146L细胞分泌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的影响,探讨去痴灵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可能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体外培养稳定转染人类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前体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APP)和突变型早老素1(prsenilin-1,PS1)基因的中华仓鼠卵巢上皮细胞系(M146L),使之高效产生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建立Aβ42过度表达的细胞模型.加入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2%、6%、3%)的含药血清对M146L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其对M146L细胞分泌Aβ42的影响.结果:3个浓度的含药血清对M146L存活均无影响,对细胞分泌的Aβ42有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一定剂量(12%、6%、3%)的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对M146L细胞分泌的Aβ4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观察,并与单用地西他滨组的治疗对照。方法:收集近3年在医院血液科治疗的高危型MDS患者30例,静滴地西他滨20 mg/(m2·d),连用5 d,观察组在使用地西他滨的基础上联合中草药治疗,测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完全缓解率及其疗效、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治疗的差异。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高危型MDS的总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完全缓解率18.75%,单用西药组为21.42%,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组能够改善药物不良反应,相较于单用西药组,能明显改善感染率、ANC时间、Plt减少时间,临床出血症状,消化道反应、口腔黏膜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中药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型MDS患者,能明显改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疗效安全持久。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骆驼蓬总生物碱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及其活性代谢产物骆驼蓬醇和骆驼蓬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口服骆驼蓬总生物碱(140 mg/kg)及静脉注射骆驼蓬碱与去氢骆驼蓬碱的混合溶液(均为3.3 mg/kg),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浆,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醇、骆驼蓬酚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灌胃和静脉给药后,在血浆中检测到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醇和骆驼蓬酚,但骆驼蓬酚的血药浓度在24 h时未下降而未能计算药动参数。静注给药后,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醇的t1/2e分别为2.554、3.116、1.899 h,MRT分别为1.700、1.311、1.880 h,AUC0-t为373.1、2033.0、8.914 ng·h/mL。口服总生物碱后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醇的Cmax分别为347.6、184.5、32.7 ng/mL,Tmax分别为3.200、1.150、0.300 h,t1/2e分别为6.994、5.625、21.912 h,MRT分别为8.588、9.791、27.780 h,AUC0-t为2 755.5、1 202.8、129.8 ng·h/mL。口服总生物碱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3.22%和4.96%。结论口服总生物碱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均可迅速吸收并迅速代谢,骆驼蓬碱与去氢骆驼蓬碱相比较,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骆驼蓬醇和骆驼蓬酚与原型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相比较,消除速率相对较慢。此外,静注给药后,体内去氢骆驼蓬碱的初始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骆驼蓬碱。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比较2组在治疗后第1,2,3个月经周期的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最终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3周后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对照组8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较复方口服避孕药能更有效地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逆针”与“逆灸”对随后的卵巢摘除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3.5月龄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对照组、逆针去卵组和逆灸去卵组,分别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去卵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Ch、TG升高不显著(P>0.05),HDL显著降低(P<0.05),而LDL显著升高(P<0.05)。逆针与逆灸去卵组TG明显低于去卵对照组(P<0.05),HDL显著高于去卵对照组(P<0.01),并且逆灸去卵组LDL也明显低于去卵对照组(P<0.05)。逆针、逆灸去卵组与假手术组三者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逆针”“逆灸”可对随后的去卵巢大鼠血脂水平的紊乱起到一定的抵抗与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