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5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9篇
预防医学   12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刺激细胞免疫应答的优势抗原。方法:以计算机软件Net CTLpan对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进行分析,确定与各类人HLA I类分子超型强结合抗原蛋白,综合预测细胞免疫优势抗原。结果:84个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可与人HLA A2超型强结合,其中13个蛋白质还可与人HLA A1、A3、A26、B44、B7、B8、B58、B62、B39及B27超型强结合,它们大多数为膜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结论: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优势抗原可为发展抗内脏利什曼病疫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2.
应用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处理巨噬细胞,观察M1/70和M18/2对杜氏利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经上述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巨噬细胞受染率为13.8%,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大多仅有1~2个。提示,M1/70和M18/2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Mac-1的结合,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连接位点,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相似文献   
23.
类枯草杆菌蛋白酶-1(subtilisin-like protease, SUB1)是一种绝大多数顶复门原虫所必需的蛋白酶,SUB1广泛参与顶复门原虫的粘附、入侵、复制和逸出等多个生命活动。研究发现,SUB1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催化结构域保守,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并与虫体的运动和毒力相关。本文对已发现的顶复门原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SUB1的结构和功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本文报道实验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小犬10只,在感染前及咸感后5、12、20、40d,分别收集血清,用McAb-AST检测血清内循环抗原。试验结果可见小犬感染后5d即出现阳性反应,表明已可检测出其血清内循环抗原,并随着时间的加长,阳性反应程度有所增加。初步建立了犬利什曼病的一种新的早期诊断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V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骨髓涂片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44~55岁,平均48岁。送检标本分别为骨髓、脾脏、肝脏及淋巴结。镜下见弥漫的组织细胞增生,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可见蓝染的细小颗粒状病原微生物,免疫组化标记组织细胞CD68阳性。骨髓涂片均找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殊染色PAS、六胺银染色细胞壁不着色。EBER检测阴性,2例行PCR测序证实为利什曼原虫。结论 VL患者多有该病流行地区接触史。活检组织中找到利什曼原虫是该病的诊断依据。VL需与疟原虫、马尔尼菲蓝状菌及组织胞浆菌病等鉴别。  相似文献   
26.
代谢组学是继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其独特的优点,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目前主要应用于药物研发、疾病监测与诊断等领域。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逐步建立,代谢组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也逐渐应用到寄生虫学研究领域,尤其是与公共卫生学息息相关的寄生原虫。本文通过对代谢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以及代谢组学在重要寄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代谢组学这门技术,并为我们能够应用该技术解决寄生原虫领域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巴西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 ,设计并合成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 ,以巴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为模板 ,进行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扩增 ,获得 550 bp的基因片段 ,经测序证实 ,巴西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含有唯一的开放读码框架 ( ORF) ,为 552 nt,编码的无鞭毛体蛋白由 1 83个氨基酸残基 ( aa)组成。与硕大利什曼原虫及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一级结构的同源性分别为1 0 0 %和 93.4 4%。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C5a/C5aR通路对约氏疟原虫17XL(P.y17XL)的增殖及其对BALB/c小鼠致死率的影响。结论将实验小鼠分为正常BALB/c组和C5aR-/-BALB/c组,每组5只,相同剂量的P.y17XL(2×105)分别感染正常BALB/c组小鼠和C5aR-/-BALB/c组小鼠,于感染后0、2、4和6d观察两组小鼠原虫血症和存活率的变化,并且采用ELISA检测感染P.y17XLBALB/c小鼠血清中C5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C5aR-/-组小鼠生存期缩短,P.y17XL在C5aR-/-组小鼠的原虫血症较野生株小鼠高(P〈0.05),而P.y17XL感染小鼠的血清中C5a含量低于未感染的小鼠。结论 C5a/C5aR能够抑制P.y17XL的增殖,并能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9.
中国的内脏利什曼病(也称为黑热病)传统上分为平原、山丘和荒漠三个不同类型的疫区,不同疫区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可在不同疫区病原体分离株的分子水平上表现出来?如果是的话,这些分子水平的差异可否作为分子标记对不同疫区的分离株加以鉴别?本文总结了20年来本课题组通过动基体DNA、nDNA杂交、PCR-SSCP、RAPD及SSU rDNA可变区和LACK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的技术,结果显示:来自中国不同疫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异源性,为不同类型利什曼病的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利什曼原虫感染树突状细胞(DCs)早期的基因表达与信号通路变化,探究DCs感染后应答,寻找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基于DCs的免疫治疗方法。方法:GEO数据库下载利什曼原虫感染前后DCs基因芯片数据,RStudio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STRING构建DEGs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Cytoscape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的核心模块,RStudio软件对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DEGs 129个,其中IL12B与CXCL10差异最为显著,GO分析共富集23个过程,主要涉及病毒感染过程相关细胞反应及Ⅰ-IFN相关免疫反应;KEGG分析共富集3条信号通路,分别为甲型流感、麻疹及DNA复制信号通路。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DCs前后Ⅰ-IFN信号通路和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影响IL12表达,提示Ⅰ-IFN/IL12信号通路与TLR4/NF-κB/IL12信号通路可作为利什曼原虫感染治疗的靶点,CXCL10也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出现类似病毒感染现象,推测抗病毒免疫疗法可能在对抗利什曼原虫感染中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