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51篇
  免费   1687篇
  国内免费   1292篇
耳鼻咽喉   340篇
儿科学   256篇
妇产科学   179篇
基础医学   1798篇
口腔科学   445篇
临床医学   5117篇
内科学   2290篇
皮肤病学   161篇
神经病学   568篇
特种医学   11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2038篇
综合类   8339篇
预防医学   2705篇
眼科学   348篇
药学   3818篇
  44篇
中国医学   2698篇
肿瘤学   932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763篇
  2022年   930篇
  2021年   1037篇
  2020年   859篇
  2019年   728篇
  2018年   460篇
  2017年   685篇
  2016年   828篇
  2015年   1062篇
  2014年   1516篇
  2013年   1581篇
  2012年   2114篇
  2011年   2228篇
  2010年   1947篇
  2009年   1842篇
  2008年   2291篇
  2007年   1805篇
  2006年   1578篇
  2005年   1797篇
  2004年   1198篇
  2003年   1174篇
  2002年   871篇
  2001年   671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441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246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99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护士长:近年来,喉痛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约占全身痛肿的1%~5%,且男性多于女性,约为7:1~10:1。为了提高大家对该疾病的认识,规范其护理措施,所以,今天护理查房的内容是讨论喉痛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后的护理,首先请责任护士介绍病情。  相似文献   
42.
急性脑梗塞早期局部动脉内溶栓药物及时间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药物。方法47例不同时间窗患者给予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及罂粟碱,术后判断溶栓疗效,评价时间窗及药物对疗效的影响。结果血管再通率89.36%,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良好率72.34%,6~8h和6h以内患者血管再通率及预后无差异。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是急性脑梗塞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最佳适应症是大脑中动脉梗塞患者,时间窗应以螺旋CT灌注检查的半暗带作为真正的时间窗依据,原则上可掌握在6~8h以内,术中联合应用尿激酶及罂粟碱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3.
目的 为构建生物人工肝进行肝细胞的准备。方法 采用胶原酶半原位灌流法分离单个乳猪肝细胞,并对其活力及单层和聚集培养后的白蛋白、尿素合成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采用本方法从每头乳猪中分离到的单个肝细胞数为(3.1±1.5)×10~(10),活性超过95%。在加入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单层培养时,肝细胞功能良好,可维持2周左右。而在未加入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培养中肝细胞虽能存活1周,但功能于24h后即丧失。球形聚集培养可实现肝细胞的大量培养,且生物学活性较单层培养显著提高。结论 采用胶原酶半原位灌注法所得单个乳猪肝细胞基本能满足构建生物人工肝对肝细胞数量的要求。聚集培养接种密度大,细胞生物学活性高,可用于构建生物人工肝。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双环醇对青少年慢性轻度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36例体检发现的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青少年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用双环醇片,25mg,3次/d,口服;对照组用甘利欣(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mg,1次,d,静脉点滴(稀释于5%GS葡萄糖溶液250mL中),疗程均为4wk。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乙肝病毒定量(HBVDNA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恢复快而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程结束时HBVDNA定量有下降,而对照组HBVDNA定量治疗后反而升高。结论 双环醇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护肝药物,可能还具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46.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rials,VEMP)是强短声诱发的在紧张性收缩的同侧胸锁乳突肌(stemocleidomastoid muscle,SCM)上记录到的短潜伏期肌电反应,由一个正波或抑制波(p13)和其后的负波或兴奋波(n23)构成,一般认为此反应来源于球囊,可以反映球囊和前庭下神经功能。其反射通路是:强声诱发,通过中耳、球囊、前庭下神经传递,终止于颈肌。VEMP近年来已成为评估球囊-丘脑反射的临床工具,并在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听神经瘤、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双侧前庭病、多发性脑硬化等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短声(click)或短纯音(toneburst)诱发VEMP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中耳传导装置的完整性和胸锁乳突肌保持足够的紧张性收缩。对于传导性聋患者,即使气-骨导差只有8.75dB,VEMP也会消失或反应降低,从而无法鉴别中耳和内耳病变而引起的VEMP变化。因此对于传导性聋患者的VEMP检测,需要发展其他的VEMP记录方法以克服由于中耳病变而引起的刺激减弱,这些方法包括:骨导声(bone—conducted sound)、颅骨叩击(skull tap)和直流电(galvanic)诱发的VEMP。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用改良的“Marstock”方法测定30例正常人与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肢体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显著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异常明显高于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提示小神经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更常见。结论: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8.
环缩酚肽抑制视网膜表达VEGF及PECAM基因和血管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黏附分子(PECAM;ICAM-1;VCAM-1)基因的影响及血管增生的变化.[方法]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12 d开始给小鼠皮下注安慰剂(第1组,n=7)、Hep-A 10 mg/kg(第2组,n=6)或者Hep-B 10 mg/kg(第3组,n=6),每天两次.5 d后取出左侧眼,分离视网膜并抽提RNA,用荧光定量PCR测出上述基因含量,并分别求出每个靶基因与标准基因S16含量的比率;右眼经心脏荧光素灌注后取眼球做视网膜平铺片,用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视网膜中VEGF/S16的mRNA比率为:第1组(0.554±0.050),第2组(0.355±0.037),第3组(0.287±0.051);PECAM/S16为:第1组(2.050±0.249),第2组(1.228±0.153),第3组(1.027±0.210).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中VEGF基因表达分别减少36%和48.2%(P=0.001);PECAM基因表达分别减少40.1%(P<0.05)和49.9%(P<0.01);而VCAM-1和ICAM-1表达无明显差异.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1组为(1.06±0.03)mm2/眼,第2组为(0.17±0.01)mm2/眼,第3组为(0.11±0.01)mm2/眼;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明显减少(P<0.001).[结论]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均抑制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表达VEGF和PECAM基因,并抑制其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49.
常规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髓核摘除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治疗方法,一直在临床上普遍应用近期效果良好。而且用开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我院在1997年~2004年3月间共收治腰椎间盘病变患者147例,其中椎间盘突出并有手术适应证者共78例,接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58例61个椎间盘,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