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3篇
  免费   738篇
  国内免费   715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87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609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1613篇
内科学   769篇
皮肤病学   71篇
神经病学   212篇
特种医学   5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316篇
综合类   3704篇
预防医学   855篇
眼科学   79篇
药学   1119篇
  44篇
中国医学   449篇
肿瘤学   595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488篇
  2022年   374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628篇
  2013年   699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932篇
  2010年   800篇
  2009年   836篇
  2008年   981篇
  2007年   814篇
  2006年   694篇
  2005年   760篇
  2004年   587篇
  2003年   494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小儿指间关节融合型复拇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5月,收治7例小儿指间关节融合型复拇畸形。男5例,女2例;年龄10个月~11岁,平均3.1岁。左侧4例,右侧3例。患儿均经MRI检查确诊,可见桡侧多指基底与近节指骨关节面以软骨相连。行桡侧多指切除、侧副韧带止点重建、近节指骨截骨矫形内固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感染、皮瓣坏死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1个月。末次随访时,指体无偏斜、瘢痕挛缩等情况发生,指间关节背伸活动无受限,屈曲活动度为20~75°,平均56.7°。采用日本手外科协会(JSSH)评分评价重建拇指的外观及功能,获优3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小儿指间关节融合型复拇畸形可结合临床表现、X线片及MRI检查确诊,通过侧副韧带止点重建结合截骨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索一种应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的超声与CT或MRI图像融合定位标记物,增加图像配准的准确性.方法 超声与CT或MRI分别观察自制定位标记物的成像特点,并通过筛选标记物形状、有效期及重复性等指标,以适合图像融合.结果 超声与MRI的图像融合较好的物质为鱼肝油,超声与CT融合较好的物质为回形针.结论 自制"V"形定位标记物中鱼肝油作为外部标记物的充填剂应用于超声与MRI的图像融合,回形针作为外部标记物应用于超声与CT融合时.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6;9染色体易位与DEK-CAN融合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患者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对4例AML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EK-CAN融合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3例行异体骨髓移植(allo-BMT)患者进行动态随访。结果表明: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t(6;9)(p23;q34)易位;4例初诊、再发及完全缓解期患者均不同程度检出DEK-CAN融合基因,占100%;其中初诊、再发期表达明显增强,完全缓解期减弱;3例患者allo-BMT后1-24个月均表达DEK-CAN mRNA。临床资料显示4例AML患者中2例于CR后1-24个月复发(其中1例接受异体骨髓移植)、死亡,其余2例完全缓解,在治疗中先后接受异体骨髓移植,现仍然生存。结论:DEK-CAN基因是AML发病的分子基础,检测DEK-CAN融合基因对于AML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t(12;2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t(12 ;2 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 应用常规核型分析 (CCA)、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I FISH)和RT PCR技术 ,对 5 1例ALL患儿骨髓或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t(12 ;2 1)和TEL AML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11例患儿存在t(12 ;2 1) ,占儿童初治ALL的2 1.6 % ,占非T细胞系ALL的 2 6 .9% (41例中 11例 ) ;中位发病年龄 6 .8岁 (2 .9~ 12 .0岁 ) ;非T细胞系免疫表型 ,以普通型ALL为主 ,不伴髓系抗原高表达 ;CCA检测核型多正常 ,仅 1例有t(12 ;2 1) ;72 7%的患儿伴TEL等位基因缺失。与其他儿童非T细胞系ALL相比 ,t(12 ;2 1)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和IgH重排发生率低 ;男女性别比、初诊时贫血、出血、器官肿大程度、白细胞计数和完全缓解 (CR)率、4周内达CR比例、持续CR时间及复发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t(12 ;2 1)是我国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为非T细胞系免疫表型 ,以普通型ALL为主 ,多伴TEL等位基因丢失。临床表现和近期疗效与其他非T细胞系儿童ALL无显著差异。与国外报道相比 ,患儿的发病年龄偏大 ,血小板计数和IgH重排率低 ,核型多为正常。  相似文献   
995.
ALK     
NPM-ALK融合基因的发现使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分子生物学上有了一类明确的亚型.NPM-ALK融合基因来源于t(2;5),NPM基因位于5q35,而ALK基因位于2p23,两个基因的突变位点几乎不变.通过特异的抗体和PCR等方法可以鉴别出该亚型.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不同的ALK融合基因,而在其它疾病中也发现存在该融合基因.NPM-ALK融合基因的确切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底物尚未完全明确,通过对其机制的研究,将为该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靶向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游离循环RNA(cfRNA)中的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高通量测序验证的已知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13例、ALK融合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16例和30例体检健康者,采集各组血液样本并分离血浆cfR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ALK基因3'端第20外显子(E20)和5'端3外显子(E3)的表达量,并计算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已知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ALK融合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和体检健康者血浆cfRNA中ALK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278.3(45.3,987.4),4.08(0.38,9.04),3.77(0.34,8.3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93,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已知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血浆中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ALK融合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或体检健康者(U分别为0,0,P均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32,P=0.86)。结论基于3'/5'端表达不平衡策略的荧光定量PCR法可以快速检测NSCLC患者血浆cfRNA中ALK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997.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相似文献   
998.
2006年8月~2007年6月,我院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60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9.
精确地评价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的规划是有用的。应用界限成像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能立体的显示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的解剖学关系,评价责任血管的存在,压迫的部位及程度。界限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断及成功地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病变椎间高度、颈椎曲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吞咽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