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64篇
  免费   1682篇
  国内免费   230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371篇
口腔科学   69篇
临床医学   3602篇
内科学   8573篇
皮肤病学   228篇
神经病学   1242篇
特种医学   8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489篇
综合类   8798篇
预防医学   1866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3548篇
  96篇
中国医学   3083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80篇
  2023年   866篇
  2022年   1095篇
  2021年   1054篇
  2020年   822篇
  2019年   918篇
  2018年   497篇
  2017年   874篇
  2016年   950篇
  2015年   1102篇
  2014年   1751篇
  2013年   1700篇
  2012年   2220篇
  2011年   2228篇
  2010年   2010篇
  2009年   1944篇
  2008年   2117篇
  2007年   1833篇
  2006年   1709篇
  2005年   1638篇
  2004年   1177篇
  2003年   990篇
  2002年   757篇
  2001年   587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318篇
  1997年   283篇
  1996年   280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基本病理生理基础,不仅出现糖、脂、蛋白质等多种物质代谢异常,而且存在肥胖(尤其是腹型)、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症等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并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恶化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双源64排CT对心外膜脂肪(EAT)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探讨与冠心病发生、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及早期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CAD)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男性93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6±10)岁,收集所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静脉取血行血脂、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明确左心功能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64排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内斑块类型及稳定性,应用Vitrea FX(Vital Images)工作站的cardiac fat软件对EAT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部位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冠心病组(n=63)E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n=68,P=0.003);冠状动脉3支病变者EAT体积,较1支及2支病变者明显增多(P<0.05);冠状动脉单纯低密度斑块者EAT体积较无斑块和单纯钙化者明显增大(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AT体积与腰围成正相关(r=0.475,P<0.001),与BMI成正相关(r=0.38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体积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8,95%CI 1.004~1.033,P=0.011)。2组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者EAT体积均明显增加(P<0.05),EAT体积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正相关(r=0.331,P<0.001),与室间隔厚度正相关(r=0.195,P=0.031)。结论:EAT含量的增多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易损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参与了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损伤过程,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将可能是评价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新的无创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颈动脉硬化斑块易损者40例为VP组,斑块稳定者40例为SP组,另选无斑块形成者4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IL-10、IL-18和MMP-9水平及斑块声学密度值(AD),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SP组IL-18水平明显高于VP组(P<0.05);SP组IL-10,MMP-9水平明显低于VP组(P<0.05),表明VP组斑块不稳定;两组斑块声学密度值比较,SP组明显高于VP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P组高于VP组(P<0.05).结论 IL-10,IL-18,MMP-9和组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相关性,对预测不稳定斑块破裂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98例门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d;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d,口服脑心通胶囊3粒/次(每粒0.4g),3次/d,疗程均为12周。患者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12周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IMT和内膜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心通胶囊和阿托伐他汀钙合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形成,两药联用较单用效果更佳,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介入学会(TASC)Ⅱ-D级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我院收治并进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患者(64条下肢),对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成功进行腔内治疗58条下肢,技术成功率90.6%(58/64),其中单纯行球囊扩张10条下肢,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48条下肢。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10.0%(5/50),包括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力衰竭1例、造影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前与术后7 d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11 vs 0.78±0.14,P<0.001)。术后12、24个月分别随访50条和30条下肢,Ⅰ期通畅率分别为84.0%(42/50)和66.7%(20/30),Ⅱ期通畅率分别为88.0‰(44/50)和76.7%(23/30),24个月保肢率为100%(30/30)。结论对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进行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保肢率高、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认知损害特点。方法选择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5例和年轻组45例,并2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测。结果老年组在图形延迟回忆、连线A、词表学习3、数字倒背、符号数字试验中较非老年组成绩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立体图形、画钟表试验、图像记忆、摆积木、复杂图形描摹、复杂图形回忆,连线B、词表学习1、词表学习2、词表延迟回忆、词语再认、数字顺背、词语流畅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认知损害在一些认知易老化区域表现较年轻患者有更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997.
<正>氯吡格雷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之一,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预防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氯吡格雷与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阻断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激活,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抗血栓作用以外,氯吡格雷可能还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保护和抗血管生成等方面的作用,我们拟对氯吡格雷在抗血栓以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氯吡格雷与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是A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  相似文献   
998.
<正>1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系统性的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同时,还累及上肢或下肢等外周动脉。近年来,上肢或下肢动脉病变引起的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程度高的重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年龄>60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30  相似文献   
999.
<正>目前,冠心病患者按公认标准接受他汀类药物强化调脂、控制血压、降低血糖、抗血小板、抗缺血等治疗后,仍残余不同程度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DL-C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有高水平HDL-C的人群显示出明显低的心血管病风险。众多相关研究表明,HDL通过胆固醇逆向转运、抗氧化、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等机制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为了进一步或更全面地防治冠心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的HDL-C便成为关注热点,很多学者认为,HDL可作为目前标准治疗外的检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00.
<正>分子病理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最常见的慢性、多系统性、炎症性疾病。通过抗炎途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些干预靶点被确定,我们简要回顾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1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C反应蛋白(CRP)为急性时相炎性标记物,是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在CARE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普伐他汀能否长期降低CRP水平,对随访5年无再发冠状动脉事件的472例患者基线时和第5年的CRP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慰剂组CRP水平轻度升高,而普伐他汀组CRP水平下降,且不依赖于胆固醇水平下降,这种差异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状况、血压和血脂水平等因素后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