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234篇 |
免费 | 1630篇 |
国内免费 | 238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26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1372篇 |
口腔科学 | 69篇 |
临床医学 | 3625篇 |
内科学 | 8649篇 |
皮肤病学 | 229篇 |
神经病学 | 1244篇 |
特种医学 | 87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498篇 |
综合类 | 8870篇 |
预防医学 | 1886篇 |
眼科学 | 23篇 |
药学 | 3576篇 |
104篇 | |
中国医学 | 3131篇 |
肿瘤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7篇 |
2023年 | 887篇 |
2022年 | 1108篇 |
2021年 | 1279篇 |
2020年 | 847篇 |
2019年 | 927篇 |
2018年 | 497篇 |
2017年 | 874篇 |
2016年 | 950篇 |
2015年 | 1102篇 |
2014年 | 1751篇 |
2013年 | 1700篇 |
2012年 | 2220篇 |
2011年 | 2228篇 |
2010年 | 2011篇 |
2009年 | 1944篇 |
2008年 | 2117篇 |
2007年 | 1833篇 |
2006年 | 1709篇 |
2005年 | 1638篇 |
2004年 | 1172篇 |
2003年 | 990篇 |
2002年 | 756篇 |
2001年 | 587篇 |
2000年 | 434篇 |
1999年 | 372篇 |
1998年 | 318篇 |
1997年 | 283篇 |
1996年 | 280篇 |
1995年 | 231篇 |
1994年 | 202篇 |
1993年 | 164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138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与载脂蛋白代谢异常的关系,利用Apob cDNA探针检测了54名ACI患者和62名正常对照者的载脂蛋白B基因Msp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显示,116例标本共出现2.35kb(M1)和2.60kb(M2)两条杂交片段。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对于冠脉炎症的发生,及其在冠肪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部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正常动脉型、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存在率。同时也比较了三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三组病人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部分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对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硬化斑块稳定作用差异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搜集脑梗死或TIA患者80例经彩色B超示具有颈内动脉斑块40例为A组,椎动脉斑块40例为B组,均服用辛伐他汀进行了1年临床观察随访,对其作用差异性进行相关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年龄56—78岁,均有过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两组患者均采用辛伐他汀20mg qd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年,以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为评价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观察颈内动脉斑块组(A组)、椎动脉斑块(B组)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百分率,统计学方差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性。结论通过对有过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患者同时伴有颈内动脉斑块或椎动脉斑块进行口服辛伐他汀稳定动脉斑块治疗,1年临床观察随访,颈内动脉斑块组和椎动脉斑块组两者之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百分率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新药toreetrapib的临床研究未获预期结果 ,以及残存心血管危险性这一概念的提出,近年人们再次对高密度脂蛋白(HDL)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给予高度关注.研究提示,在关注HDL-C水平的同时,不能忽视HDL的功能状态.目前最有效和安全的升高HDL-C水平的方法 还是生活方式调节,主要包括锻炼、减轻体重和戒烟等. 相似文献
16.
覃辉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3):204-20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础。现在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纤维增生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是这些炎症细胞中的重要的一员。本文就 相似文献
17.
于海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21(1):5-7
2005年,一系列临床药物试验涉及到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进展,其中包括了对心肌梗死 (MI)、冠心病、心衰、动脉粥样硬化、卒中以及心绞痛等的治疗。这些临床试验在不同的国际医学期刊发表,也在几个大型心脏病医学会议上做了介绍。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这些药物临床疗效的试验情况,本文对它们作一简要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18.
19.
20.
免疫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潞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3,14(1):43-46
由于现代单克隆抗体、细胞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应用,明确了正常动脉壁和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的细胞成分及其多功能性。内皮细胞(EC)、平滑肌细胞(SMC)、单核巨噬细胞(M_φ)、T淋巴细胞(TC)均具有免疫活性,并合成分泌细胞素、生长因子参与AS的发生发展。一、T淋巴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正常动脉内膜罕见TG,而且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G)抗原。Jonass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