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660篇 |
免费 | 1329篇 |
国内免费 | 9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5篇 |
儿科学 | 272篇 |
妇产科学 | 77篇 |
基础医学 | 1033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7466篇 |
内科学 | 1563篇 |
皮肤病学 | 531篇 |
神经病学 | 73篇 |
特种医学 | 142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0篇 |
外科学 | 7948篇 |
综合类 | 16054篇 |
预防医学 | 2969篇 |
眼科学 | 50篇 |
药学 | 5900篇 |
98篇 | |
中国医学 | 19265篇 |
肿瘤学 | 10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7篇 |
2023年 | 878篇 |
2022年 | 1014篇 |
2021年 | 1552篇 |
2020年 | 1009篇 |
2019年 | 966篇 |
2018年 | 430篇 |
2017年 | 1032篇 |
2016年 | 1071篇 |
2015年 | 1306篇 |
2014年 | 2410篇 |
2013年 | 2452篇 |
2012年 | 3438篇 |
2011年 | 3805篇 |
2010年 | 3754篇 |
2009年 | 3572篇 |
2008年 | 3756篇 |
2007年 | 3681篇 |
2006年 | 3393篇 |
2005年 | 3245篇 |
2004年 | 3087篇 |
2003年 | 2798篇 |
2002年 | 2539篇 |
2001年 | 2299篇 |
2000年 | 1867篇 |
1999年 | 1649篇 |
1998年 | 1539篇 |
1997年 | 1506篇 |
1996年 | 1389篇 |
1995年 | 1160篇 |
1994年 | 960篇 |
1993年 | 665篇 |
1992年 | 495篇 |
1991年 | 363篇 |
1990年 | 233篇 |
1989年 | 236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糖尿病(DM)患者尿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BPH合并DM患者30例(研究组)和单纯BPH患者30例(对照组)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在膀胱感觉减退、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初始尿意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剩余尿量(RUV)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加重了BPH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DM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2.
目的:评估HSD3B1基因1245位点突变在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睾丸切除术的103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HSD3B1基因1245位点突变18例。依据位点突变结果,将103例患者分为突变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的PSA下降一半时间、CRPC形成率、CRPC形成时间、死亡率及生存时间等。结果:两组术前指标无异质性。突变组在CRPC形成率方面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PSA下降一半时间、CRPC形成时间、死亡率及生存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D3B1基因1245位点突变可提高CRPC形成率,但并没有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HSD3B1基因1245位点突变是否会对CRPC将来的治疗带来改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3.
目的:探讨高频能量发生器(HFG)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应用。方法:72例BPH患者根据术式分为2组,36例行HFG前列腺电切术,冲洗液为0.9%生理盐水;36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冲洗液为5%葡萄糖溶液。统计每例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及手术时间。术后随访2周、6个月,观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和前列腺体积的变化。结果:两组之间CVP、手术时间、术后2周IPSS和Q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Hb变化、IPSS变化和Qmax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G前列腺电切术操作简便,其更高的切割效率,使术中基本无出血,采用等渗生理盐水为灌洗液,杜绝了电切综合症(TURS)的发生。HFG前列腺电切术是TURP的改良升级,对于快速解除膀胱出口梗阻、治疗BPH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64.
目的:研究TUEB剜除电极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E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1年9月我院因中、重度下尿路症状诊断为前列腺增生(BPH)具备手术指征,行TUEB剜除电极下的TUEP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术前经腹超声前列腺重量,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率,术后血红蛋白,血钠浓度,血葡萄糖浓度;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RUV)(经腹超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43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前列腺切除率(64.18±7.54)%,单位时间切除量(0.89±0.36)g,患者无电切综合征及包膜穿孔,血糖、血钠浓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IPSS评分、QOL评分、Qmax及RUV较术前显著好转。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短暂性尿失禁发生率7.14%,恢复时间(4.50±1.29)d,无永久性尿失禁,术后1个月尿道狭窄发生率16.07%,尿道扩张后均缓解。结论:TUEB剜除电极下TUEP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65.
目的:探讨半微创技术即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联合小切口膀胱切开术,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大体积或多发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1例大体积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采用经尿道2μm激光剜除前列腺,后经耻骨上正中切口显露膀胱,将所剜除腺体及结石取出。结果:21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均未输血。术后4~6d拔除尿管。术前与术后6个月Qmax分别为(6.1±2.6)ml/s和(20.5±4.3)ml/s;剩余尿分别为(125.7±61.5)ml与(19.0±5.8)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21.6±5.2)分与(5.4±3.0)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4.3±0.5)分与(1.9±0.8)分。四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3~6个月,2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全部患者无尿瘘、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结合小切口膀胱切开术,一次性治疗大体积BPH合并多发膀胱结石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对于大体积BPH合并膀胱多发结石或质硬、直径3cm结石的高龄患者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TUPKP)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随访统计419例TUPKP患者的术后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并总结防治措施。结果:419例TUPKP患者中,术后近期并发症有继发出血7例,暂时性尿失禁24例,排尿障碍26例,尿路刺激症状33例。远期并发症有附睾炎2例,前尿道狭窄20例,膀胱颈挛缩5例。术前有性生活者79例,术后放弃性生活者7例,勃起功能障碍(ED)1例;术后有性生活者71例,其中逆行射精56例。结论:等离子电切具备切剥准确、止血效果好的突出优点,对性功能影响不明显,但进口电切镜直径与我国患者尿道直径相比较粗,大力碎石钳经尿道操作处理膀胱结石均会引起尿道狭窄。提高对TUPKP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对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67.
影像学检查对前列腺疾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后监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常规X线、B超、CT、MRI、TRUS和PET/CT,直至今日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的广泛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检出疾病的优势与不足,影像医生都不尽能全面掌握,临床医生则更加迷惑。不当的影像学检查,不仅造成了重复检查及医疗资源浪费,有的甚至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治疗轻中度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轻中度良性BPH合并OAB患者166例,分为轻度梗阻症状组(88例)(联合用药组48例及坦索罗辛组40例)和中度梗阻症状组(78例)(联合用药组36例及坦索罗辛组42例)。坦索罗辛组均服用坦索罗辛0.2mg,每日1次。联合用药组均口服坦索罗辛0.2mg,每日1次,索利那新5mg,每日1次,共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尿常规检查、不良事件等。结果:在轻度梗阻症状组中,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在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而残余尿无明显变化(P0.05),坦索罗辛组治疗后仅IPSS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其他方面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后联合用药组IPSS[(9.7±3.0)分vs(15.8±3.3)分]、储尿期症状评分[(8.1±1.7)分vs(12.3±3.1)分]、Qmax[(18.6±4.1)ml/s vs(14.2±2.3)ml/s]、OABSS[(5.3±1.3)分vs(9.7±2.7)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坦索罗辛组(P均0.05),而残余尿、尿常规检查及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度梗阻症状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后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明显优于治疗前,而残余尿无明显差异;坦索罗辛组治疗后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及残余尿较治疗前改善明显;联合用药组的OABSS优于坦索罗辛组[(4.8±1.5)分vs(6.5±2.5)分,P0.05],而在IPSS、Qmax、排尿期症状评分、尿常规检查及不良事件等方面与坦索罗辛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治疗BPH轻中度梗阻症状合并OAB均有明显疗效,其疗效优于单用坦索罗辛,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69.
目的:分析前列腺按摩液病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并探讨其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为系统、规范地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炎提供依据。方法:320例前列腺炎患者,每例采集前列腺按摩液并一式3份:其中1份做细菌培养及鉴定,另1份做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第3份用胶体金法测衣原体。在采集前列腺按摩液前抽取静脉血供PSA检测。结果:320例前列腺按摩液标本,分离出病原菌244株,其中细菌188株,以葡萄球菌为主;支原体和衣原体44株,以解脲脲原体(UU)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较敏感;UU主要对交沙霉素和强力霉素敏感;病原菌培养阳性组的血清PSA水平[(6.98±0.56)μg/L]较阴性组[(2.32±0.12)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炎可引起血清PSA水平升高,其感染的病原体对不同的抗菌谱耐药性差异很大,应在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指导下,选择合适以及个性化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70.
<正>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随着老龄化情况的加重,我国BPH的发生率逐渐增多。近些年,激光技术在泌尿外科腔道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由于激光具有操作精细、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BPH的外科治疗中,激光也逐渐被大家认可[1,2]。本研究中我们采用DL-C型半导体激光机,其产生波长为980nm的激光,恰好处于水和血红蛋白的吸收峰上,使水和血红蛋白对其产生了最大联合吸收率,可有效、迅速地汽化切割腺体组织,同时半导体激光能对更深组织产生凝固效应,具有极佳的组织消融和凝固止血效果。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