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1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主因全身起皮疹伴痒、痛6天就诊。患者于2010年8月28日因"痛风"口服"别嘌呤醇",10分钟后感阴囊瘙痒,2小时后阴囊、包  相似文献   
162.
1例口服别嘌呤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急救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锡珊  邵小平  周平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128-128,F0003
别嘌呤醇主要代谢产物奥昔嘌呤醇为黄嘌呤醇氧化酶抑制剂,能阻断次黄嘌呤醇、黄嘌呤转化为尿酸,降低血中尿酸浓度,主要用于慢性痛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我院ICU于2009年11月5日收治1例因口服别嘌呤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出现全身皮疹、口腔黏膜及会阴部出血。经过抗过敏、抗感染、保护肝、肾功能等急救与护理后于11月2413痊愈出院,现将病史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3.
别嘌呤醇所致各型药疹的预后与肾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各型药疹的预后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近10年来,病房收治的35例别嘌呤醇药疹进行分析。结果 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与病情轻重和皮损类型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与疾病的预后组比较,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别嘌呤醇所致的药疹,其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皮疹类型和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4.
作者1997年收治了全身多发性痛风石2例,采取综合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患者男,49岁,汉族。全身皮下结节,右侧手足关节肿痛12年,右足背破溃流脓3天,大量饮酒史,家族中无类似病者。检查:肥胖体型,于全身可见散在多个痛风石,米粒至鸽卵大小不等,在右手、足背有约鸡蛋大小痛风石,右足背皮肤已破溃,有黄白色粉末状和灰砂粒状物流出。血尿酸值5276umol/L(参考值202~461);BUN:66mmol/L(参考值3~71);X线片示右手第四、五掌指关节,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呈穿凿样骨质破坏;B超示双肾锥体呈强回声反射,符合痛风肾改变。入院后先清除右足破…  相似文献   
165.
心衰患者尿酸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别嘌呤醇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尿酸(UA)升高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别嘌呤醇干预对尿酸升高的慢性心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别嘌呤醇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例,用常规药物治疗2周;别嘌呤醇组1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呤醇。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UA和内皮素(ET-1)。结果(1)用药前,二者比较UA水平及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别嘌呤醇组UA水平及ET-1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用药后UA水平及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2)别嘌呤醇组和对照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无明显差异(P〉0.05),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变化别嘌呤醇组明显增加(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两组肱动脉内径均明显扩张,但两组肱动脉内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衰患者经药物干预后,UA水平降低,ET-1水平随之下降,尤以别嘌呤醇组降低明显。别嘌呤醇治疗后UA水平明显降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别嘌呤醇是慢性心衰的一种便宜而有效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66.
为探讨氧自由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粘膜屏障中的作用及别嘌呤醇的保护作用,建立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肝硬化门脉高压组及治疗组中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以及细菌移位(BT),并观察肠粘膜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培养阳性率为40.0%,脾为13.3%,门静脉和肝均为0.0%;肝硬化门脉高压组,肠系膜淋巴结培养阳性率为50.0%,脾、肝、门静脉分别为20.0%、40.0%、30.0%;治疗组肠系膜淋巴结、脾、肝、门静脉培养阳性率依次为45.1%、18.2%、18.2%、0.0%;3组细菌移位率分别为11.5%、35.0%、20.4%;空肠组织中MDA含量(μmol/L),肝硬化门脉高压组高于治疗组和正常组(P<0.01);XO含量(U/L),肝硬化门脉高压组高于治疗组和正常组(P<0.01)。提示氧自由基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粘膜屏障障碍的重要因素;别嘌呤醇抑制XO转化为氧自由基可以减轻肠粘膜屏障受损。  相似文献   
167.
己二胺四乙酸及其盐防治泌尿系结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包括枸橼酸系列、无机磷酸盐、噻嗪类利尿药、镁制剂、别嘌呤醇及中草药等[1],但对上述药物的作用机制亦欠清楚。已二胺四乙酸(EDTA)及其盐以其与金属离子强烈的配位能力,在泌尿系结石的形成、预防及治疗中日趋显现其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弄清EDTA系列的防石机制,对有效延缓尿石复发、预防其形成及合理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1影响EDTA溶石的因素1.1pH的影响EDTA是一种氨基多羧酸类络合剂,与Ca2 离子具有很强的配位能力,可以形成一个含有5个五元环的可溶性螯合物,其形成常数为1010.7。在22℃时,ED…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抗氧化药物别嘌呤醇(ALP)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H9C2细胞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糖浓度培养组(NG),高糖组(HG)及高糖加ALP处理组(HG+ALP),检测细胞分泌乳酸脱氢酶活性,观察细胞形态,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Nrf2及LC3蛋白表达量和mRNA表达量。结果:HG组较NG组LDH释放量增多及细胞表面积增大(P<0. 05),ALP处理后可以改善上述指标(P<0. 05,HG+ALP vs HG);与此同时,HG组Nrf2的蛋白量相比NG组下降,而LC3Ⅱ/Ⅰ比值升高(P<0. 05),在给予ALP处理后,Nrf2及LC3Ⅱ/Ⅰ比值均恢复至正常水平(P<0. 05,HG+ALP vs HG),而Nrf2 mRNA在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LP通过调控自噬修复Nrf2保护通路发挥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9.
目的:对临床96例原发性痛风关节炎进行具体分析,探讨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原发性痛风首发关节部位、肾区B超及X线摄片等,实验室肝、肾功能及血尿酸的情况,并对治疗作了探讨.结果:首发部位大多为第一趾关节(占81.25%).诱发因素主要是高蛋白饮食(占51.04%)和饮酒(占58.33%).发作频率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至数年再发作,发作几次后呈每年发作,甚至每月发作.痛风结节发生率28.3%(27/96例),发生部位为双足第一趾、双手指关节、耳轮.27例发生痛风结节患者肾区B超,其中有肾结石13例,占48.14%.实验室血尿酸为(867±193)μmol/L.治疗: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后加用别嘌呤醇及痛风利仙.饮食上忌酒、少吃高蛋白,生活有规律,不过度劳累.结论:对痛风的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减少误诊,给患者以较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0.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临床使用较广泛。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够减少尿酸合成并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别嘌呤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引起的严重药疹临床屡见报道[1]。有文献指出,别嘌呤醇是最易引起严重药疹的药物之一[2]。2013年11月我病区收治1例因服用别嘌呤醇后出现全身重症药疹及并发肝肾衰竭病人,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后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