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1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选取瓣膜置换术患者22例分为两组;A组(n=10)术前3天口服ALLO每天10mg/kg/;B组(n=12)为对照组。结果表明 B组血 LPO和 UA在 CPB期间均明显升高(P<0.01)和(P<0.05),A组血LPO和UA也升高(P<0.05),但却显著低于B组(P<0.05);同时B组血LPS含量在开放主动脉及其后10’明显升高(P<0.01和P<0.001),而A组血LPS含量在CPB期间无明显升高。提示CPB期间OFR及LPS含量均升高,ALLO可抑制二者的上升。  相似文献   
112.
目的:通过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血浆B型利尿钠肽(BNP)及尿酸浓度的变化,探讨别嘌呤醇对伴随高尿酸血症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一次性BNP及尿酸在治疗前后浓度的变化。结果:别嘌呤醇治疗7天后试验组血尿酸明显下降(P〈0.05),血浆BNP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别嘌呤醇治疗能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BNP及尿酸,并因此可能改善此类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3.
刘进  盛丹 《中国药房》2007,18(32):2524-2525
目的:探讨用别嘌呤醇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以控制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进展。方法:将47例慢性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抗高血压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100~200mg.d-1或通常疗法治疗12mo。结果:治疗组血清肌酐水平较对照组低,肾功能恶化者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别嘌呤醇可保护肾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4.
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嘌呤醇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从1998年以来 ,我科收治 4例因别嘌呤醇所致的重症药疹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4例患者均为男性 ,3 6~ 65岁。因高尿酸血症服用别嘌呤醇 0 .3 g/d ,服用 17~ 2 5天后 ,出现高热 ,T 3 9℃~41℃ ,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渗出 ,2例眼、口腔粘膜受累。4例患者入院时查血中性粒细胞偏高 ,尿蛋白 (+ ) ,肝、肾功能受损 ,尿酸偏高。入院诊断 :①重症药疹 ;②高尿酸血症。入院后予 6 甲基强的松龙 1.2~ 1.5mg/ (kg .d)静滴 ,氨曲南抗感染 ,保肝 ,碱化尿液及支持治疗 ,并对口腔、眼、皮肤…  相似文献   
115.
别嘌呤醇药疹1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别嘌呤醇是常用于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早期研究认为接受别嘌呤醇治疗的痛风患者约10%发生皮肤或胃肠道轻微反应.而近年来报告此药能引起严重的超敏反应.我院自1992午以来,共收治别嘌岭醇引起的药疹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6.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之一,别嘌呤醇可引起药疹。重症药疹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有效的护理可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现对2004-02~2005-02收治的6例口服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7.
朱国旺 《首都医药》2001,8(2):67-67
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体内核酸中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浓度增高,尿酸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急性或慢性病变,较多表现的是反复发作的关节炎或肾病变。尿酸盐结晶沉积,成为结节状皮下硬结称为痛风石;痛风晚期可引起肾阻塞、间质纤维化,约1/4以上痛风患者死于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18.
我科 1986年~ 2 0 0 0年对 72例高龄多病且用其他治疗方法受限制的患者 ,多发或术后反复复发浅表性移行上皮乳头状癌 ,用大剂量的氟脲嘧啶膀胱灌注同时口服别嘌呤醇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性膀胱炎症状 ,使整个治疗过程顺利 ,疗效明显。1 临床资料72例患者均为膀胱移行上皮癌 ,男性 6 3例 ,女性 9例 ,男女之比 7∶1。最大年龄 90岁 ,最小年龄 39岁 ,平均 6 3.1岁。均有 1~ 5次不等的开放性手术或经尿道电灼电切手术治疗史。治疗前活检病理诊断均为移行上皮乳头状癌Ⅰ~Ⅱ级。因术后复发率高 ,采用本治疗方案前调查全组患…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比较别嘌呤醇口服和直肠给药两种途径的生物利用度。方法10例淋巴瘤患者随机一次给予别嘌呤醇300mg口服或灌肠,给药前和给药后1、2、3、4、8、24h采血,经高效液相色谱仪监测别嘌呤醇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别嘌呤浓度。结果5例口服患者于用药后1~2h达最高血药浓度,为(3.2~6.4)μg/ml。消除半衰期为(2.3±1.3)h。5例经直肠给药患者血浆内未能检测出别嘌呤醇。结论本研究提示经直肠给药吸收甚微,不能取代口服而为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别嘌呤醇对阿霉素诱导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别嘌呤醇在改善心力衰竭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室重构方面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时照组(B组)、别嘌呤醇低刺量组(C组)、别嘌呤醇高剂量组(D组).经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心力衰竭模型,模型成功后A组和B组经口灌注安慰剂,C组经口灌注别嘌呤醇20 mg/(kg·d),D组经口灌注别嘌呤醇40 mg/(kg·d).于灌药4周后处死大鼠测心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心脏重量指数及电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各治疗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减轻[A组(300.10±9.85)g、B组(200.67±9.91)g、C组(233.14±9.42)g、D组(248.25±13.34)g,P<0.05],全心重量亦明显减轻[A组(828.30±50.97)mg、B组(681.50±16.97)mg、C组(743.00±17.20)mg、D组(784.88±36.83)mg,P<0.05],而全心重量指数增加[A组(2.76±0.15)mg/g、B组(3.41±0.17)mg/g、C组(3.26±0.76)mg/g、D组(3.11±0.65)me/g,P<0.05];药物组血流动力学显示心肌收缩力加强;血清生化显示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B组NO(41.55±6.28)μmol/L、C组(52.47±5.59)μmol/L、D组(61.04±4.26)μmol/L;B组SOD(63.83±6.40)U/ml、C组(76.29±7.99)U/ml、D组(100.13±7.43)U/ml,P均<0.05],丙二醛(MDA)明显降低[B组MDA(9.70±1.08)μmol/L、C组(6.64±0.34)μmol/L、D组(5.72±0.71)μmol/L,P<0.05];D组NO、SOD较C组明显升高(P<0.05),MDA明显降低(P<0.05);病理学显示心肌细胞病变明显减轻.结论别嘌呤醇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较大剂量的别嘌呤醇能显著降低MDA,升高NO、SOD,从而更好地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