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1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01.
别嘌呤醇降低血尿酸水平以控制慢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慧  刘定义 《中外医疗》2010,29(12):88-89
目的探讨用别嘌呤醇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以控制并发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的进展。方法将52例慢性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100~200mg/d。结果治疗组血清尿酸水平、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血压较对照组低,肾功能恶化者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别嘌呤醇可安全有效地降低尿酸水平以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2.
汪菁  杭小锋  徐文胜 《肝脏》2009,14(5):363-363
患者,女性,82岁,2009年4月23日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伴全身暗红色点状皮疹,腹泻,解淡黄色水样便,约20余次/d。无畏寒、寒战,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皮肤瘙痒、关节酸痛等伴随症状。于当地医院予柴胡等对症治疗后,仍有间断低热,皮疹无明显消退。2009年5月20日体温再次上升,达38.3℃,  相似文献   
103.
别嘌呤醇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4.
17例别嘌呤醇所致药疹合并肾损害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嘌呤醇是临床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尿酸血症、老年人肾功储备功能低下、别嘌呤醇过敏所致药疹同时伴有肾损害病人逐渐增多,本院2001年1月~2005年4月期间共收治上述病人17例,综合其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正>1病例摘要患者,男,53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12小时,加重4小时"于2008年12月1日入院治疗。患者在入院前3天于门诊化验血尿酸为510μmol/L。因不愿口服别嘌呤醇,故服用苯溴马隆进行降尿酸治疗,50mg/天。患者于服药后的第3天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相似文献   
106.
24只犬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缺血组(Ⅰ)、尼莫地平组(N)、别嘌吟醇组(A)以及两种药物复合治疗组(C)。采用闭塞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伴体循环控制性降压全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时限为20分钟,观察再灌注2小时内矢状窦血乳酸脱氢酶、酸碱平衡及脑组织糖代谢。结果显示,缺血后再灌注期间矢状窦PSSH值显著降低,PSSCO2明显增高,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加。各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尼莫地平及复合治疗组最为显著。再灌注期间,动脉、矢状窦血糖含量显著增加,达对照值2倍。乔灌注初期,脑组织糖摄取及糖耗量明显降低。随时间延长,脑组织糖摄取及糖耗量明显增加。提示尼莫地平、别瞟吟醇对缺血后再灌注期间脑组织酸碱平衡及糖代谢具有一定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07.
别嘌呤醇预防氟脲嘧啶为主方案引起的口腔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癌症病人化疗前含漱别嘌呤醇液有否预防氟脲嘧啶(5-FU)合用醛氢叶酸(CF)化疗引起口腔炎的效果。方法43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CF+5-FU化疗前一周连续含漱别嘌呤醇液;另一组单用CF+5-FU作为对照组。结果含漱别嘌呤醇液组发生口腔炎为9.5%,对照组33.8%,口腔炎发生率预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F+5-FU化疗前含漱别嘌呤醇液有肯定的预防口腔炎效果。  相似文献   
108.
为探讨氧自由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粘膜屏障中的作用及别嘌呤醇的保护作用,建立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肝硬化门脉高压组及治疗组中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以及细菌移位(BT),并观察肠粘膜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培养阳性率为40.0%,脾为13.3%,门静脉和肝均为0.0%;肝硬化门脉高压组,肠系膜淋巴结培养阳性率为50.0%,脾、肝、门静脉分别为20.0%、40.0%、30.0%;治疗组肠系膜淋巴结、脾、肝、门静脉培养阳性率依次为45.1%、18.2%、18.2%、0.0%;3组细菌移位率分别为11.5%、35.0%、20.4%;空肠组织中MDA含量(μmol/L),肝硬化门脉高压组高于治疗组和正常组(P<0.01);XO含量(U/L),肝硬化门脉高压组高于治疗组和正常组(P<0.01)。提示氧自由基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粘膜屏障障碍的重要因素;别嘌呤醇抑制XO转化为氧自由基可以减轻肠粘膜屏障受损。  相似文献   
109.
别嘌呤醇引起重型药疹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但在近年来的报道中 ,别嘌呤醇引起的重型药疹有增多趋势 ,且较其他药物引起的药物反应有不同之处。近来我们遇到的 3例重症患者 ,其发病情况、治疗效果及转归各不相同 ,在此介绍如下。患者一 ,男 ,80a ,因全身皮疹伴发热 5d2 0 0 1年 6月 1 2日收住院。入院一周前因“上感”服先锋霉素 6号、氟哌酸、去痛片、牛黄解毒片。因“痛风”口服别嘌呤醇 1个月。 5d前全身出现红色皮疹 ,伴瘙痒 ,逐渐增多加重。 2d前开始发热 ,38~ 39℃疑“药疹”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检 :T…  相似文献   
110.
别嘌呤醇 (别嘌醇 ,allopurinol)的化学结构类似次黄嘌呤 ,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使尿酸合成减少 ,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并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临床可用于治疗痛风 ,也用于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在化疗或放疗时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药疹。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增高 ,由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也相应增多。别嘌呤醇药疹的病情重、潜伏期长、易复发和死亡率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 别嘌呤醇药疹的特点药疹是常见的药源性变态反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