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30篇 |
免费 | 1307篇 |
国内免费 | 6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1篇 |
儿科学 | 116篇 |
妇产科学 | 68篇 |
基础医学 | 1120篇 |
口腔科学 | 287篇 |
临床医学 | 2558篇 |
内科学 | 1724篇 |
皮肤病学 | 165篇 |
神经病学 | 218篇 |
特种医学 | 54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609篇 |
综合类 | 5608篇 |
预防医学 | 4620篇 |
眼科学 | 119篇 |
药学 | 3037篇 |
36篇 | |
中国医学 | 1840篇 |
肿瘤学 | 3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66篇 |
2023年 | 634篇 |
2022年 | 769篇 |
2021年 | 964篇 |
2020年 | 687篇 |
2019年 | 592篇 |
2018年 | 354篇 |
2017年 | 555篇 |
2016年 | 659篇 |
2015年 | 701篇 |
2014年 | 1030篇 |
2013年 | 985篇 |
2012年 | 1151篇 |
2011年 | 1158篇 |
2010年 | 1012篇 |
2009年 | 921篇 |
2008年 | 1668篇 |
2007年 | 1007篇 |
2006年 | 888篇 |
2005年 | 1103篇 |
2004年 | 896篇 |
2003年 | 955篇 |
2002年 | 607篇 |
2001年 | 568篇 |
2000年 | 465篇 |
1999年 | 381篇 |
1998年 | 362篇 |
1997年 | 297篇 |
1996年 | 278篇 |
1995年 | 297篇 |
1994年 | 244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160篇 |
1990年 | 100篇 |
1989年 | 121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 观察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73例,根据PDW的测量值分为3组:低PDW组(PDW <15.9 fL)、中PDW组(PDW15.9~16.8 fL)及高PDW组(PDW≥16.9 fL),每3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和心脏事件,终点事件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80 d、1380 d及1098 d。结果 与低PDW组相比,全因死亡发生率:中PDW组升高3.3%,(HR=1.033, 95%CI 0.714~1.494, P=0.865),高PDW组升高55.3%(HR=1.553, 95%CI 1.113~2.168,P=0.0096);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中PDW组降低16.2%(HR=0.838, 95%CI 0.497~1.413, P=0.508),高PDW组升高68.5%(HR=1.685, 95%CI 1.082~2.623, P=0.021);心脏事件发生率:中PDW组降低27.7%(HR=0.723, 95...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病原菌分布情况,并观察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60例,作为A组;单纯老年心力衰竭(未合并肺部感染)病人60例,作为B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60名,作为C组。采集A组呼吸道深部痰液或分泌物行病原菌鉴定;比较3组MMPs、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A组60例病人共分离致病菌97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1.13%),主要菌种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与肺炎链球菌。3组MMP-1、MMP-2、MMP-9、MMP-10、NT-proBN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MMP-1、MMP-2、MMP-9、MMP-10、NT-proBNP、PCT、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且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干酪为主型结核在不同年龄阶段肺结核的比例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结核患者484例,按照年龄进行分组,统计并对比各组干酪为主型结核的发病情况,总结干酪性肺结核影像学特征。结果 484例肺结核中108例为干酪为主型;干酪为主型在2~15岁组发病率为66.6%(24/36),16~30岁发病率为26.2%(22/84),31~45岁发病率为11.9%(16/168),46~60岁发病率为29.5%(26/88),61岁以上发病率为18.5%(20/108)。108例干酪为主型结核肺实变、支气管黏液栓及肺内结节发生率分别为87.0%、69.4%及65.0%。结论 结核发病年龄越小,越应该警惕干酪为主型结核可能,其影像学常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实变、支气管黏液栓及肺内结节,胸膜病变少见。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细胞免疫因子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62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切口是否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4例)与未感染组(38例)。检测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因子水平,对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在62例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为24例(38.71%),其中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组患者成熟T淋巴细胞(CD3+)、诱导性T细胞(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而抑制性T细胞(CD8+)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糖尿病、吸烟、Dukes分期、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均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BMI、糖尿病、IL-6、PCT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探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时间段呼吸道的菌群变迁,分析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7例,采集入组患者气管切开第1、4、7、10、14天的痰液进行培养,观察呼吸道菌群的变迁,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昏迷持续时间、早期营养支持、留置空肠管、质子泵抑制剂、激素、癫痫、颅内感染、脑梗塞、严重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肝肾功能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157例,其中肺部感染126例,检出的前8位菌群在气管切开7天出现菌群变迁,气管切开第10天、14天与第7天时的菌群相似。耐药菌的变化也出现在气管切开第7天。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组患者年龄,入院GCS评分、昏迷时间≥2周、早期营养支持、留置空肠管、严重低蛋白血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高,气管切开7天时菌群出现变迁。老龄、GCS评分低、昏迷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6.
147.
蜚蠊的密度和侵害情况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制考核指标之一,为掌握格尔木市蜚蠊的种类分布和侵害情况,我们于2007年7月3—7日对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8.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5)
目的探讨入住ICU时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与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2001—2012年), 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 v1.4)中提取首次入住ICU的成人(年龄≥18岁)C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90 d是否死亡进行分组, 将所有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同时, 按照四分位数间距法将RDW分成四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组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变化情况, 并采用log-rank检验加以检验。运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揭示RDW和CA患者全因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 最终纳入853例成人CA患者。整体人群年龄(67.26±15.84)岁, 男性为534例(62.60%), SOFA评分(6.13±3.70)分。与存活组(n=410)比较, 死亡组(n=443)患者年龄、SOFA评分、RDW、阴离子间隙、肌酐以及血磷值较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肾损伤和脓毒症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9.
150.
目的 分析超长住院日患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措施。方法 收集某院202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34072例出院患者住院病案首页信息,将住院日大于等于99%分位数(P99=50)定义为超长住院日,分析474例超长住院日患者的性别、年龄、科室、疾病分类(ICD-10)的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超长住院日的影响因素。结果 超长住院日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87:1;年龄主要分布在60~79岁;中位住院日为76.0天;科室前3位为:肺科、骨科、康复科;病种前3位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肿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付费方式、手术、ICD-10病种、医院感染、非计划再次手术是超长住院日的影响因素。结论 超长住院日受多种因素影响,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住院诊治流程,尽可能减少住院过程中低效或无效等待时间;提升诊疗水平,严格控制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