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78篇
  免费   1981篇
  国内免费   937篇
耳鼻咽喉   117篇
儿科学   172篇
妇产科学   238篇
基础医学   1391篇
口腔科学   379篇
临床医学   4735篇
内科学   2432篇
皮肤病学   323篇
神经病学   444篇
特种医学   9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1644篇
综合类   9333篇
预防医学   6331篇
眼科学   181篇
药学   5138篇
  42篇
中国医学   4024篇
肿瘤学   594篇
  2024年   224篇
  2023年   831篇
  2022年   1005篇
  2021年   1121篇
  2020年   956篇
  2019年   828篇
  2018年   505篇
  2017年   824篇
  2016年   925篇
  2015年   1100篇
  2014年   1700篇
  2013年   1738篇
  2012年   2207篇
  2011年   2206篇
  2010年   1937篇
  2009年   1881篇
  2008年   2912篇
  2007年   2070篇
  2006年   1987篇
  2005年   2433篇
  2004年   1565篇
  2003年   1431篇
  2002年   944篇
  2001年   817篇
  2000年   689篇
  1999年   555篇
  1998年   511篇
  1997年   413篇
  1996年   372篇
  1995年   407篇
  1994年   331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和不同检测次数的高钾检出率,为高钾血症的防治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纳入四川省2018年至2020年血液透析患者资料,以血钾≥5.0 mmol/L定义为高钾血症,计算高钾血症发生率及时间分布特征。结果(1)共纳入6618例至少有一次血钾检测记录的患者,包含24885次血钾结果,高钾血症发生率为28.2%。(2)第一至第四季度高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9%、29.2%、23.7%、28.6%。(3)血钾检测次数越多,高钾血症检出率越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较高,存在季节差异,增加检测频率可以显著增加高钾血症患者检出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993.
糖尿病可导致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胰岛素注射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这种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手段无法复制胰腺β细胞感应血糖变化而产生的胰岛素动态变化,因此无法降低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生[1],并且由于注射剂量控制不准确,低血糖发作并不少见,甚至会发生危险的医源性低血糖。  相似文献   
994.
[摘要] 目的 分析环境和气候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并预测不同气候模式下长角血蜱的潜在分布区。方法 从文献中获取我国长角血蜱分布点信息,结合环境和气候因子数据,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分析年均温、昼夜温差日均值、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温、最冷月最低温、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等19个气候因子及海拔、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等4个环境因子对长角血蜱潜在分布的影响,并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RCP 2.6和RCP 8.5)长角血蜱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 在影响我国长角血蜱地理分布的环境和气候因子中,贡献率均超过10%的因子主要包括最干月降水量(26.0%)、年均温(11.2%)、年均降水量(10.0%)和海拔(24.2%)。当前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23.19万、169.62万、185.44万km2。在RCP 2.6气候模式下,2050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3.61万km2和36.73万km2;在RCP 8.5气候模式下,2050年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8.10万km2 和35.80万km2。结论 降水、温度和海拔等气候和环境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影响较大;在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面积均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脊柱手术术后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脊柱手术的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SSI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0例患者发生感染15例,感染率4.4%;共分离出病原菌15株,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40.0%,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普通变形菌,分别占26.7%、20.0%、13.3%;年龄过大、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过多、手术切口较大、手术持续时间较长、住院时间较长、失血量过多、伴有器械植入和吸入氧气浓度较低等是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SI的发生与术前合并症、术前准备不充分及术中各环节有关,针对SS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有助于患者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了解目前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系统或API系统进行菌株鉴定,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Rosco纸片法,使用WHONET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3年共分离病原菌8 90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 750株占53.3%,革兰阳性菌1 680株占18.9%,真菌1 378株占15.5%;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10.0%;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呋南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较敏感,耐药率<10.0%;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普遍较为敏感。结论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3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1年5月-2012年4月接受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4月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65例患者作为护理干预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前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发放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护理干预组的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随访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对照组58例的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89.65%,术后随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72%;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率护理干预组患者为96.83%、干预组家属为89.47%,对照组患者为60.00%,对照组家属为53.49%,护理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进行空气、患者皮肤、保暖和手术器械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综合评价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CBM),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5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经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质量评价后,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定量(荟萃分析)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累计结直肠癌手术病例1 1064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低、Ⅲ/Ⅳ期癌症、腹腔镜为感染因素;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高、手术持续时间长将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结论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腹腔镜手术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60例手术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60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125例,感染率为14.53%;标本主要来源于胆汁、血液、腹腔引流液,共检出病原菌1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为97、50、7株,各占62.99%、32.47%、4.54%;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40min、术中出血量>800ml、切口类型、留置引流管、腹部手术史是肝胆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类型等因素是肝胆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需采取相应措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降低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建立医院感染指标的参照体系,指导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2013年9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天津市66所医院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29 524例,实查29 513例,实查率为99.96%;医院感染996例、1 106例次,感染率3.37%、例次感染率3.75%;共分离出医院感染病原菌85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9.46%;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5.12%;其中治疗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9.04%。结论综合ICU、血液病科和神经外科是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应作为预防控制的重点科室;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应针对性调查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