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055篇
  免费   13598篇
  国内免费   14544篇
耳鼻咽喉   1754篇
儿科学   3724篇
妇产科学   2521篇
基础医学   20287篇
口腔科学   2310篇
临床医学   22757篇
内科学   24602篇
皮肤病学   2047篇
神经病学   5741篇
特种医学   44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4篇
外科学   11571篇
综合类   57586篇
预防医学   13322篇
眼科学   2272篇
药学   18564篇
  218篇
中国医学   10883篇
肿瘤学   17354篇
  2024年   1414篇
  2023年   5157篇
  2022年   6116篇
  2021年   6490篇
  2020年   4849篇
  2019年   5383篇
  2018年   3108篇
  2017年   4663篇
  2016年   5186篇
  2015年   5576篇
  2014年   7454篇
  2013年   7997篇
  2012年   10844篇
  2011年   12519篇
  2010年   11900篇
  2009年   12330篇
  2008年   13505篇
  2007年   12526篇
  2006年   12252篇
  2005年   12499篇
  2004年   10850篇
  2003年   9810篇
  2002年   8174篇
  2001年   7386篇
  2000年   6033篇
  1999年   4870篇
  1998年   3741篇
  1997年   2878篇
  1996年   2027篇
  1995年   1595篇
  1994年   993篇
  1993年   545篇
  1992年   446篇
  1991年   286篇
  1990年   270篇
  1989年   305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哺乳动物卵巢中的卵泡在发育的每个阶段都要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只有1个或几个成熟排卵,而99.9%以上的卵泡都发生闭锁一即一个由激素及相关因子调控的细胞调亡过程。在各阶段的筛选过程中,对于卵泡的生存与否,一些激素及因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将其统称为存活因子(survival factor)。存活因  相似文献   
152.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厦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基底节区以制备脑出血模型;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厦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以制作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IGF-1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结果脑出血后2h血肿周围脑组织表达IGF-1,24h达表达高峰,7d时恢复正常;TUNEL染色阳性细胞于脑出血后8h开始出现,3d时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给予外源性IGF-1后,凋亡细胞显著减少,与同时点实验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结论脑出血后IGF-1可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53.
15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患者移植后存活率提高,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cGVHD多表现为皮肤、肝脏、呼吸和造血系统的异常,并发肾病综合征(NS)者较少见,我们诊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5.
关于抑制素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惠梅  李慕军 《医学综述》2006,12(10):579-581
1923年,随着生殖腺反馈调节垂体功能的概念的提出,关于抑制素的研究开始了。抑制素是一种非类固醇类物质,能够抑制垂体细胞的活性。1932年,这种物质在水状的睾丸提取物中得到证实,并被命名为抑制素。又经过了50多年的研究,到1985年,抑制素才被纯化和克隆。而直到化验技术的进步使人和动物的循环浓度得以分析,抑制素的生理活性的揭示才得以完成。本文综述抑制素的历史、生理作用及其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最新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生长因子(GDNF)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用24只SD大鼠半横断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脊髓损伤加GDNF组(实验组),应用Hochesst法检测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并计算凋亡指数;手术后应用行为学(BBB评分)观察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后1、2周实验组凋亡指数(10.86±0.99、14.32±1.27)较对照组(13.85±1.54、16.4l±1.28)降低(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NF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7.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对对侧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对对侧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完全梗阻组(组1)、部分梗阻组(组2)和假手术组(组3),每组8只。组1、2分别行右侧输尿管完全、部分结扎,组3只显露而不结扎输尿管。术后4周处死,切除对侧肾。处死前尿路造影示组1、2兔均发生右侧肾积水。应用电子天平测定对侧肾实质重量,采用FITC-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对侧肾皮髓质细胞凋亡率。所有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4周后,组1、2、3对侧肾实质重量分别为(3.96±0.20)、(3.47±0.19)、(3.20±0.21)g/kg体重,组1、2与组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肾皮质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9±0.83)%、(2.17±0.79)%和(2.14±0.76)%,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肾髓质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75±2.34)%、(11.82±1.40)%和(2.36±0.6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PJ梗阻4周后,组2对侧肾间质充血、轻度水肿,部分肾小管扩张,管腔内存在坏死脱落的物质;组1对侧肾改变更为明显。结论UPJ梗阻不仅引起对侧肾实质代偿性增生,同时还造成对侧肾损害。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利用人UroplakinⅡ(hUPⅡ)启动子进行靶向性基因治疗膀胱癌的可能性。方法将hUPⅡ启动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克隆到腺病毒载体Ad5中,构建重组体pAd-hUPⅡ-TNF。转染细胞293后产生复制缺陷型的重组腺病毒,感染膀胱癌细胞系BIU-87,检测TNF-α对BIU-87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及体内成瘤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Ad-hUPⅡ-TNF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细胞293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BIU-87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可产生高浓度的TNF-α,并降低BIU-87的生长速度。感染腺病毒的BIU-87培养液可抑制L929细胞的生长。裸鼠原位膀胱肿瘤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膀胱灌注重组腺病毒48h后,裸鼠尿液含高浓度的TNF-α,4周后腺病毒组膀胱重量和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hUPⅡ启动子TNF-α为治疗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可特异性使膀胱癌细胞系BIU-87产生高浓度的TNF-α,并降低BIU-87和L929细胞的生长速度。重组腺病毒可使裸鼠尿内含高浓度的TNF-α,并可抑制裸鼠原位膀胱肿瘤动物模型膀胱癌细胞的成瘤性。  相似文献   
159.
MPO和NAT2基因多态性与成人急性白血病易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和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成人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和对照各139例,应用聚合酶链-内切酶片段(PCR-RFLP)方法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MPO和NAT2的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成人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结果 MPO-463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病例组低于对照组,MPO(G-463A)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6,P〈0.05,OR=0.505,95%CI=0.325~0.847).NAT2乙酰化表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0,P〉0.05);但NAT2*5 481T等位基因和NAT2*6 590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PO与成人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相关,携带MPO(G-463A)突变基因型(GA/AA)个体可降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NAT2乙酰化表型可能与白血病的易感性无关,但NAT2*5(C481T)、NAT2*6(G590A)单核苷酸突变频率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0.
原发性肝癌患者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100例PHC患者根据肿瘤有无包膜、肿瘤直径、HBsAg是否表达阳性、分化情况、有无肝内转移及分期情况分组。并选择20例健康成年人作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组和健康组血液中的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并对手术病人检测肝样本中的CDH1基因肩动子甲基化的情况。同时检测PHC组肝样本中的CDH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HC组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比率高于健康组;血样和肝样中的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有无包膜、肿瘤直径、HBsAg是否表达阳性、分化情况、有无肝内转移及分期等密切相关;CDH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的CDHl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FHC的转移、增殖可能与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关,对术后患者定期检测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可以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