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55篇 |
免费 | 1807篇 |
国内免费 | 8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57篇 |
儿科学 | 627篇 |
妇产科学 | 365篇 |
基础医学 | 1054篇 |
口腔科学 | 323篇 |
临床医学 | 7567篇 |
内科学 | 3768篇 |
皮肤病学 | 131篇 |
神经病学 | 918篇 |
特种医学 | 13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4篇 |
外科学 | 1861篇 |
综合类 | 13796篇 |
预防医学 | 4655篇 |
眼科学 | 390篇 |
药学 | 6735篇 |
144篇 | |
中国医学 | 2467篇 |
肿瘤学 | 4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7篇 |
2023年 | 1052篇 |
2022年 | 1297篇 |
2021年 | 1966篇 |
2020年 | 1398篇 |
2019年 | 1132篇 |
2018年 | 551篇 |
2017年 | 939篇 |
2016年 | 1071篇 |
2015年 | 1215篇 |
2014年 | 2144篇 |
2013年 | 2236篇 |
2012年 | 2818篇 |
2011年 | 2921篇 |
2010年 | 2758篇 |
2009年 | 2535篇 |
2008年 | 3179篇 |
2007年 | 2536篇 |
2006年 | 2197篇 |
2005年 | 2486篇 |
2004年 | 1914篇 |
2003年 | 1794篇 |
2002年 | 1417篇 |
2001年 | 1158篇 |
2000年 | 819篇 |
1999年 | 579篇 |
1998年 | 490篇 |
1997年 | 432篇 |
1996年 | 406篇 |
1995年 | 317篇 |
1994年 | 248篇 |
1993年 | 218篇 |
1992年 | 156篇 |
1991年 | 145篇 |
1990年 | 133篇 |
1989年 | 13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952.
953.
目的:探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植入术治疗重度眼外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分析睫状体功能对FCVB植入手术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8-01/2020-07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接受FCVB植入手术的重度眼外伤患者10例10眼。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进行睫状体功能评分,评分≤5分者判定睫状体功能衰竭:其中评分>5分者8眼,评分≤5分者2眼。术后随访1~31mo,检查患者BCVA、眼压,观察前房、视网膜复位情况、球囊位置及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纳入9眼无晶状体眼患者FCVB植入过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 1眼有晶状体眼患者在FCVB植入过程中出现上方部分虹膜根部离断。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FCVB位置良好,视网膜复位率100%。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前和末次随访的BCVA和眼压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前睫状体评分>5分组(8眼)中,有2眼各补充手术1次,1眼补充手术2次。睫状体功能评分≤5分组(2眼),1眼补充手术1次,1眼补充手术5次。
结论:FCVB可用于治疗重度眼外伤患者,但不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患者术前的睫状体功能状态可能与FCVB植入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浅前房相关。 相似文献
954.
955.
956.
目的探讨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对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作用。方法入选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NICU,且符合研究标准需机械通气的早产儿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经鼻间歇正压辅助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记录3组早产儿是否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住院时间,是否发生鼻中隔损伤、腹胀、喂养不耐受和院内感染。结果 150例早产儿中BPD发病率为36.7%,给予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的早产儿BPD的发生率为20.0%,经鼻间歇正压辅助通气组为48.0%,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为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组早产儿鼻中隔损伤、腹胀、喂养不耐受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早产儿呼吸困难时可应用加温加湿高流量鼻导管吸氧,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观察生骨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病人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每天4 100 IU,皮下注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治疗基础上加以口服生骨胶囊,5粒/次,3次/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DVT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腘静脉内径(POPV)、股浅静脉内径(FSV)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95.83%高于对照组77.08%,DVT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FIB、D-D指标水平较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B(4.02±0.46) g/L、D-D(385.24±26.41) μg/L指标水平较低于对照组FIB(4.63±0.51) g/L、D-D(511.61±22.2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SV与POPV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SV与POPV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FSV(7.03±1.79) mm与POPV(7.96±1.63) mm显著低于观察组FSV(8.52±1.23) mm与POPV(9.52±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骨胶囊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速病人术后康复,改善血液流变学,安全性良好,临床普及价值高。 相似文献
95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目标导向治疗方法对脓毒症低灌注患者脑氧代谢和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脓毒症低灌注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2组(n=30):改良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组(M组)和标准治疗组(S组),M组根据2016年拯救脓毒症国际治疗指南结合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SVV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前6 h时内达到以下目标:每博变异度(SVV)≤13%、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乳酸清除率≥10%或者乳酸值(Lac)2.0 mmol/L。S组以收缩压(SBP)和休克指数(SI)为导向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的前6 h时内使SBP≥100 mmHg和SI0.8。比较2组患者复苏前(T1)、复苏后6 h(T2)、24 h(T3)、48 h(T4)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血清S100β蛋白的浓度、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脑氧摄取率(CERO_2)、血流动力学指标、Lac值、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同时,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48 h内静脉补液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重症监护室(ICU)的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与T1时比较,2组患者T2-T4时rSO_2、SjvO_2均升高,Da-jvO_2、CERO_2、S100β均降低(P0.05);与S组比较,M组T2时rSO_2[(66.7±2.6)%vs(63.4±1.8)%]升高、S100β[(0.29±0.04)vs(0.34±0.04)μg/L]降低(P0.05),T3-T4时SjvO_2[(68.5±2.5)%vs(65.7±1.2)%]、[(71.3±2.3)%vs(68.0±2.6)%]均升高,Da-jvO_2[(51.8±3.8)%vs(54.3±2.6)%]、[(44.5±2.6)%vs(48.3±3.9)%]、CERO_2[(31.7±2.2)%vs(33.2±1.4)%]、[(27.6±1.6)%vs(33.0±2.5)%]均降低(P0.05);与T1时比较,2组患者T2-T4时MAP、CVP均升高,HR、Lac、APACHEⅡ评分均降低(P0.05);M组T2时CVP低于S组[(8.5±1.0)vs(10.0±1.3)cmH_2O],M组在T2时补液量少于S组[(2 783±307)vs(3 087±382)ml,P0.05];2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治疗相比,基于SSV和乳酸清除率的改良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更能优化脓毒症低灌注患者脑氧代谢平衡,并且在复苏早期改善脑灌注和减轻脑损伤方面更具有优势,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59.
960.
目的 探索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GA)与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98眼)POGA和59例(97眼)非POGA患者的近视状况及其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视率和在不同视力的情况下患者眼底4个象限平均光敏感度。 结果 两组高度近视、中低度近视和正常视力情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24,P<0.001); POGA组近视率(77.56%)明显高于非POAG组(63.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0,P<0.05)。POAG组的高度近视率(25.51%)明显高于非POAG组(9.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2,P<0.05)。在不同视力水平的情况下,POAG组患者眼底4个象限平均光敏感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AG组中,高度近视和中低度近视患者的眼压与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1=0.262、0.224;r2=0.183、0.167;均P<0.05);非POAG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压与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1=0.206;r2=0.135;均P<0.05)。 结论 POGA与高度近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OAG患者同时伴有高度近视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