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48篇
  免费   855篇
  国内免费   1179篇
耳鼻咽喉   60篇
儿科学   81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696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2299篇
内科学   3729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308篇
特种医学   3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527篇
综合类   5398篇
预防医学   2320篇
眼科学   55篇
药学   2704篇
  30篇
中国医学   1606篇
肿瘤学   97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443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390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316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397篇
  2014年   818篇
  2013年   863篇
  2012年   1160篇
  2011年   1184篇
  2010年   1156篇
  2009年   1022篇
  2008年   1443篇
  2007年   1103篇
  2006年   1115篇
  2005年   1214篇
  2004年   917篇
  2003年   856篇
  2002年   580篇
  2001年   520篇
  2000年   433篇
  1999年   402篇
  1998年   350篇
  1997年   293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224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44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及诱导不同时间后内皮细胞促聚集和促黏附活性的动态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株接种在6孔培养板,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ox-LDL(50、100和200 mg/L)并孵育不同时间(12、24和48 h)。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 (TXA2)含量;Western blot检测HUVEC中组织因子(T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 量效关系显示,ox-LDL预处理HUVEC 24 h后,ox-LDL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UVEC聚集,表现为PGI2/TXA2比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时效关系显示类似的结果,但以24 h作用最为显著;同时,TF的表达随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此外,ox-LDL还促进HUVEC黏附,表现为ICAM-1和VCAM-1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结论 ox-LDL可增强HUVEC促聚集和促黏附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分泌的PGI2/TXA2下降及上调TF、ICAM- 1和VCAM- 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32.
933.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维族)IFG人群血脂代谢状况及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新疆地区2053例30~80岁维族居民行横断面调查,筛查IFG人群,分析血脂代谢状况及LDL-C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该IFG人群中,血脂代谢异常的总患病率为99.8%(613/614)。高TG血症患病率为85.5%(525/614),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患病率为72.5%(445/614)和40.7%(250/614),男性高于女性(75.0% vs 70.1%,52.4% vs 29.9%,P〈0.05);低HDL-C血症患病率为29.8%(183/614),男性低于女性(28.0% vs 3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TC、2 hPG。 结论 维族IFG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的总患病为99.8%,其中LDL-C升高的患病率为40.7%,其危险因素为年龄、TC和2 hPG。  相似文献   
93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88例,进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和血压、血生化指标测定,分别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分为2组:baPWV增高组46例和baPWV正常组42例,ABI低值组38例和ABI正常组50例。结果与baPWV正常组比较,baPWV增高组收缩压[(154.78±18.56)mm Hg vs(146.29±17.64)mm Hg,1mm Hg=0.133kPa]、TG[(1.99±0.42)mmol/L vs(1.77±0.34)mmol/L]、LDL-C[(3.07±0.52)mmol/L vs(2.51±0.44)mmol/L]、空腹血糖[(6.58±2.39)mmol/L vs(5.38±2.25)m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BI低值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TG、LDL-C、空腹血糖明显高于ABI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LDL-C、空腹血糖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标baPWV、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病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与baPWV、ABI密切相关,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35.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氟伐他汀(来适可80 mg)及瑞舒伐他汀(可定10 mg)治疗后,其血脂、炎症指标及肾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20例,随机(抽签方式)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服用氟伐他汀,B组服用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72 h及随访4周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肌酐(creatinine,Cr)、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结果 A组与B组术后72 h与治疗前的LDL-C、Hcy、Cr、e GFR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氟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冠心病各组患者的LDL-C、Hcy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LDL-C及Hcy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Cr、e GFR及CK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同时具有抗炎作用,且安全性相当;但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要强于氟伐他汀。  相似文献   
93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1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2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喂食基础饲料,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干预组喂食高脂饲料加阿托伐他汀5 mg/(kg·d),饲养时间均为12周.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水平,采用选择性沉淀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7、IL-10和MMP-12水平.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斑块面积及斑块比例.结果 干预组血清TC、TG、LDL-C水平以及IL-17和MMP-12表达水平均显著性低于模型组(P均<0.05),但仍略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均<0.05).干预组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斑块面积和斑块比例均较模型组显著性降低(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斑块比例与IL-17(r =0.847,P=0.001)和MMP-12(r=0.839,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IL-10呈显著负相关(r=-0.794,P=0.002);IL-17与MMP-12呈显著正相关(r=0.709,P =0.001),与IL-10呈显著负相关(r=-0.738,P<0.001),MMP-12与IL-10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63,P=0.015).结论 IL-17和MMP-12水平增高以及IL-10水平降低说明炎性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病理学作用.阿托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减少IL-17和MMP-12以及增加IL-10的表达,降低动脉慢性炎症反应程度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37.
目的探讨血浆中TC、脂蛋白(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在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患者中的作用,为脑血管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31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和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脑梗死组≤60岁105例,>60岁213例;脑出血组分别为47例和53例。应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浆TC、Hcy水平,乳胶凝集比浊法检测脂蛋白(a)水平。结果与脑出血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脂蛋白(a)水平[(220.6±12.4)mg/L vs(160.8±18.0)mg/L,P<0.01]和异常比例均明显升高(30.2%vs 14.0%,P<0.01);与脑出血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和TC水平和异常比例均无明显变化(P>0.05)。脑梗死组>60岁患者血浆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60岁患者(P<0.05),血浆Hcy和TC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脂蛋白(a)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蛋白(a)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作为脑梗死发病风险评估和诊断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38.
该文探讨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将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388例分为两组,高血压合并VD患者96例为病例组,高血压不合并VD患者292例为对照组。全部病例测量身高、体质量、收缩  相似文献   
939.
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在冠心病(C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血浆脂联素(APN)可以抑制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过程而使炎症反应终止,达到有效的抗AS作用,对血管内皮起到保护效果.低密度脂蛋白(LDL),特别是经过氧化修饰后的氧化型LDL(ox-LDL)是可直接反映AS斑块稳定状况的标志.一氧化氮(NO)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在调节和维持内皮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APN与ox-LDL、NO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0.
甘油三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备受关注。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颗粒中,这两种颗粒统称为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lipoproteins,TRL)。所以,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增高主要反映了TRL水平增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反映在TRL是否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