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31篇 |
免费 | 1537篇 |
国内免费 | 14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85篇 |
妇产科学 | 102篇 |
基础医学 | 224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3023篇 |
内科学 | 1636篇 |
皮肤病学 | 81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47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141篇 |
综合类 | 5011篇 |
预防医学 | 10610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2089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833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277篇 |
2022年 | 351篇 |
2021年 | 537篇 |
2020年 | 595篇 |
2019年 | 294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314篇 |
2015年 | 422篇 |
2014年 | 1018篇 |
2013年 | 1001篇 |
2012年 | 1406篇 |
2011年 | 1630篇 |
2010年 | 1490篇 |
2009年 | 1545篇 |
2008年 | 1865篇 |
2007年 | 1662篇 |
2006年 | 1605篇 |
2005年 | 1685篇 |
2004年 | 1397篇 |
2003年 | 1152篇 |
2002年 | 529篇 |
2001年 | 526篇 |
2000年 | 452篇 |
1999年 | 344篇 |
1998年 | 262篇 |
1997年 | 345篇 |
1996年 | 266篇 |
1995年 | 206篇 |
1994年 | 232篇 |
1993年 | 139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77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51.
本文阐述了1990年-1993年间沈阳口岸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对6503名归国人员和2146名外籍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中,发现HIV感染者41人、隐性梅毒患者1人、开放性肺结核患者1人。 相似文献
52.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2):166-168
抗生素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诊断中作用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23例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山东汉族人乙肝患者与HLA-B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sIL-2R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谷丙转氨酶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54.
1临床资料
庙坡是张茅乡南片一个总人口为408人的偏远行政村。2005年12月29日~2006年2月10日,法定乙类传染病麻疹在这里爆发流行。共上报确诊麻疹病人33例,占全村人121的8%。其中18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6.6%。这个发病率比60年代麻疹疫苗问世前我国1000~4000/10万的发病率高2~8倍以上,比1982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提出的到1990年我国农村麻疹发病率控制在20/10万的指标高400倍以上,比我国政府日前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的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的指标高8万倍以上。疫情发生后,笔者对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次麻疹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预防保健机构监督管理不完善、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工资无保障、村级保健机构的条件落后,以及群众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无知,造成麻疹疫苗的无效接种和漏种,使易感人群积累,在传染源介入后发生爆发流行。以庙坡村为例,这一免疫史上不该发生的事件,应引起各级政府、各级预防保健机构和各级预防保健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5.
20 0 2年 6月上旬 ,东明县黄河滩区因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试验导致 3个乡镇遭受水淹 ,受害群众 8万余人 ,受灾面积 6 6 0 0多公顷 ,灾区生活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为防止大灾之后发生大疫 ,灾害期间及灾后我们开展了以饮用水消毒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为掌握灾区人群肠道传染病感染情况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我们对 8月上旬受灾期间的受灾乡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参加调查人员首先进行统一培训 ,采用同一调查方案和统一表格 ,病例诊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采用回顾性调查方… 相似文献
56.
答: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肿,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多见,发病年龄以5~9岁小儿居多,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炎、脑膜脑炎,但一般预后较好,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温邪毒侵袭,从口鼻而人,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当以疏风散结,清热解毒,软坚消肿,活血止痛为治,笔者在l临床中常采用中成药内外合治痄腮,有明显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7.
对郧阳地区25年急性传染防制效果作了分析,1970年卫生防疫站建立时,全区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为7374.47/10万,1971年高达9375.39/10万,通过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防制措施,1994年总发病率降至160.89/10万,比1971年下降了98.28%,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8.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是一种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儿童较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不便,或伴有怕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风温病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络,郁而不散,结于腮颊所致。根据近年来各地的临床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59.
作者对1986~1993年1483各在武汉外籍人员进行了传染性疾病监测,他们来自5大洲58个国家,年龄在1~74岁之间,以20~29岁组人数最多占46.12%,男∶女为2∶1。从1986年起来汉人数、患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患者中以感冒人数最多,隐性梅毒4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例。其中2例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均系在我国居留一年以上才被检出。提示对外籍人员的入境体检、验证手续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