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逐步降低新生牛血清(以下简称牛血清)浓度培养人胚肺二倍体细胞,以适应无血清培养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需要。方法 应用美国生命公司无血清培养基(以下简称无血清培养基)和日水制药株式会社MEM培养基(以下简称MEN培养基),加入相同浓度牛血清配制的生长液,同时传代培养人胚肺二倍体细胞,随着每次细胞的传代培养而同时降低牛血清的浓度,观察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是否保持其原有生物性能。结果 无血清培养基,牛血清降低的极限为0.5%,MEM培养基牛血清降低的极限为l%,细胞可传代培养。结论 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在两种培养基配制的生长液中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有显著差异。随着牛血清浓度的逐渐降低,细胞形态无显著改变,活细胞数逐渐递减,细胞生长速度变慢,生长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22.
豚鼠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的豚鼠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并保证豚鼠取材后较高的存活率。方法:采用自豚鼠一侧颈总动脉取材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克服了以往小动物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自大血管取材,取材后动物均死亡的缺点,由于颈总动脉管腔细小,原代培养获取细胞数少,培养不易成功,采用新的血管外翻方法进行酶消化获取内皮细胞,并创造有利于细胞生长的最适条件。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扩增迅速,纯度较高,为进一步研究了奠定基础。结论:自豚鼠颈总动脉取材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在国内首次应用硫酸铵盐析法提取兔血清白蛋白,然后加适量刺激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的生长物质,配制成钩体实验培养基浓缩液。用13个血清群95个血清型株的3~15代传代培养试验证实:菌株发育丰盛,通常细胞浓度约达2.0×10~8/ml,菌形正常、运动活泼、视野清晰、培养物血清学特性无改变;因不含免疫球蛋白,故对各血清型株不易引起变异,保持固有血清学特性。适合于一般或专业实验室作分离、研究、保藏钩体菌种用。本培养基浓缩液用法简便,经适当稀释后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2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人脐带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将剔除动静脉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切成小块培养,得到贴壁细胞;经传代培养、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检测后,再以不同方案诱导向其神经细胞分化,并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培养5-7d后,有细胞从组织块中游出。细胞传代培养达23代后无明显的形态和增殖能力改变。细胞周期分析表明80%以上的细胞都处于G0~G1期。流式细胞检测表明这些细胞表达CD13、CD29、CD44、CD90、CD105和CD166等MSCs标志物。经神经分化诱导后,部分细胞呈现出与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类似的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第二神经分化诱导方案优于第一方案,其NSE和MBP阳性细胞分别达80.8%±3.9%、4.2%±1.3%,但未能见到GFAP阳性细胞。RT-PCR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神经标志物的表达。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相似文献   
25.
杨胜利  何作云  冯兵  张华  肖颖彬  王惠春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678-3679,F003
目的:建立成人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方法。方法:用O.2%胰蛋白酶(txypsin)和O.1%胶原酶(collagenaae)进行消化,用差速黏附贴壁法纯化心肌细胞,用IMDM(Iscove’s改良的Dulbecco’s medium)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用苔盼蓝(trypan)染色法傲心肌细胞质量评价,心肌细胞进行Actin免疫组化、Myoglobin荧光免疫组化和电镜分析。结果:心肌细胞存活率为99%,24h后见有95%细胞贴壁,心肌细胞达95%,心肌细胞为圆形状、梭形状、椭圆状、棒状、星状及分叉状等:Actin免疫组化和Myoglobin荧光免疫组化强阳性,电镜见心肌细胞结构存在;原代培养第30天和传代培养第15天心肌细胞生长良好。结论:本方法可很好的用于成人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为进一步建立心肌病理模型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6.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光敏剂CDHS801亚细胞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CDHS801在膀胱癌T24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膀胱癌T24细胞与CDHS801共同孵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为成像工具,应用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Tracker RED CMXRose和MitoTracker Green FM来进行CDHS80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CDHS801、MitoTracker RED CMXRose和MitoTracker Green FM发出的荧光都位于细胞浆内,在细胞核周围呈点状散在分布。结论CDHS801经膀胱癌T24细胞摄取后,定位于细胞浆内,主要分布线粒体内。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中药“克疣灵”治疗尖锐湿疣 (CA)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细胞原代与传代培养技术、MTT比色法测定人包皮表皮细胞、CA细胞的增殖程度 ,不同浓度“克疣灵”对人包皮表皮细胞、CA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吸光度值 (A值 )与人包皮表皮细胞、CA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人包皮细胞组r=0 .985 0 ,CA细胞组r =0 .9892 ,P均 <0 .0 0 1) ,“克疣灵”对人包皮表皮细胞增殖生长无影响 ,而对CA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克疣灵”浓度与CA细胞增殖率呈显著负相关 (r =- 0 .4 12 4 ,P <0 .0 1)。 结论 :“克疣灵”能显著抑制CA细胞的增殖生长 ,而不影响机体正常表皮细胞生长。提示“克疣灵”可能具有抗人乳头瘤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28.
颌下腺导管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下腺(SMG)导管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将SMG导管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胞的生长特性。同时经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导管细胞生长期间单层生长,呈多角形上皮细胞,可传代生长3~4代,存活3~4周。其中培养72h后,原代、第2代细胞活性与第4代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原代及第2代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陈震  曾水清 《眼科研究》2008,26(2):121-124
目的 探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整合素α5表达的调节机制.方法人RPE细胞原代、传代培养,RT-PCR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血清组、PD98059组和对照组整合素α5mRNA和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人RPE细胞中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组能促进整合素α5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PD98059(20μmol/L)组可抑制此促进作用;流式细胞仅显示培养24 h后3组整合素α5荧光强度分别为1.94±0.22,4.56±0.25,2.3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0 min后血清组ERK1/2磷酸化激活水平最高,PD98059组抑制ERK1/2的磷酸化激活,对照组ERK1/2的磷酸化激活作用很弱.结论 10%小牛血清能促进人RPE细胞表达整合素α5,ERK1/2的磷酸化激活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30.
传代培养的黑素细胞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2年Eisinger等[1]成功培养黑素细胞以来,对黑素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白癜风的移植治疗上,应用逐渐增多[2].由于培养液中含促癌因子-佛波酯(TPA),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是否会发生变异,其遗传稳定性一直是广为关注的问题,而人们对此知之甚少.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对体外传代培养的黑素细胞进行了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染色体的检测,以了解细胞在体外传代过程中是否会向黑素瘤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