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761篇 |
免费 | 5170篇 |
国内免费 | 187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4篇 |
儿科学 | 279篇 |
妇产科学 | 318篇 |
基础医学 | 1408篇 |
口腔科学 | 805篇 |
临床医学 | 8446篇 |
内科学 | 4255篇 |
皮肤病学 | 1251篇 |
神经病学 | 965篇 |
特种医学 | 282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629篇 |
综合类 | 24762篇 |
预防医学 | 5230篇 |
眼科学 | 426篇 |
药学 | 30170篇 |
403篇 | |
中国医学 | 18223篇 |
肿瘤学 | 12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4篇 |
2023年 | 2199篇 |
2022年 | 2601篇 |
2021年 | 4146篇 |
2020年 | 2850篇 |
2019年 | 2913篇 |
2018年 | 1444篇 |
2017年 | 2652篇 |
2016年 | 2665篇 |
2015年 | 3294篇 |
2014年 | 5500篇 |
2013年 | 5127篇 |
2012年 | 6169篇 |
2011年 | 6253篇 |
2010年 | 5635篇 |
2009年 | 5423篇 |
2008年 | 5661篇 |
2007年 | 4961篇 |
2006年 | 4672篇 |
2005年 | 4682篇 |
2004年 | 3937篇 |
2003年 | 4039篇 |
2002年 | 2985篇 |
2001年 | 2541篇 |
2000年 | 2011篇 |
1999年 | 1665篇 |
1998年 | 1342篇 |
1997年 | 1314篇 |
1996年 | 1058篇 |
1995年 | 980篇 |
1994年 | 761篇 |
1993年 | 485篇 |
1992年 | 380篇 |
1991年 | 367篇 |
1990年 | 333篇 |
1989年 | 286篇 |
1988年 | 109篇 |
1987年 | 75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β-arrestin1、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和硫唑嘌呤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分别采用TNBS/乙醇联合灌肠的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4 d,第16天处死大鼠,取结肠标本,分别选择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NF-α、TGF-β1及NF-κB、β-arrestin1、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造模3 d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精神倦怠、懒动,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及便血,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结肠肠管变粗、肠壁与周围组织粘连,黏膜多处片状充血、水肿。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结肠组织TGF-β1明显降低(P0.05),TNF-α及NF-κB、β-arrestin1、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与硫唑嘌呤组TGF-β1显著增高(P0.05),TNF-α及NF-κB、β-arrestin1、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TGF-β1,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NF-κB、β-arrestin1、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82.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86例CAG伴肠上皮化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组给予加味黄芪建中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肠上皮化生程度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I,PGI)及PGⅠ/PGⅡ(PGR)的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 47%、77. 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肠上皮化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患者TNF-α、IL-23、PGⅠ及PGR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可以有效改善CAG伴肠上皮化生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肠上皮化生程度甚至逆转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83.
目的 探究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的98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随访28 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80% vs.73.47%,P=0.037);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79.59% vs.57.14%,P=0.017);2组患者CD4+、CD8+、CD4+/CD8+、Ig A及Ig G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HR=0.360,95%CI:0.153~0.849,P=0.027);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4% vs.10.20%,P=0.749)。 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增强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因子并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有保证。 相似文献
984.
目的 评价强心康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研发院内制剂提供临床病例资料。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心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2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强心康颗粒1袋(10 g),每日2次口服,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血浆中NT-proBNP浓度、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延长,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疗后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药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强心康颗粒,能够减轻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血浆中NT-proBNP浓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合研发院内制剂,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85.
986.
988.
990.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替莫唑安(TMZ)序贯全脑放疗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6 a间4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均为EP(依托泊苷+顺铂)或者IP(伊立替康+顺铂)标准化疗方案6~8疗程,胸部放疗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IMRT),常规分割1.8~2.5 Gy/次,病灶PGTV 50.4~66 Gy,出现脑转移后判定为一线治疗失败。二线治疗对照组(拓扑替康单药)20例:拓扑替康(1.3~1.5)mg/m2 D1~5,3周一疗程;实验组(阿帕替尼+替莫唑安)21例:阿帕替尼500~625 mg/d,替莫唑安(150~200)mg/m2 D1~5,3周一疗程,直至病情进展或无法耐受。2组病例均序贯全脑放疗PCTV 30~36 Gy,转移灶PGTV 54~66 Gy,常规分割1.8~2.5Gy/次。比较2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肿瘤标记物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6个月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40.0%和71.4%,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5.0... 更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