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782篇
  免费   24143篇
  国内免费   23599篇
耳鼻咽喉   2962篇
儿科学   4194篇
妇产科学   4001篇
基础医学   36693篇
口腔科学   7358篇
临床医学   44175篇
内科学   36008篇
皮肤病学   5802篇
神经病学   7679篇
特种医学   93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7篇
外科学   20910篇
综合类   105395篇
预防医学   22923篇
眼科学   4755篇
药学   39592篇
  704篇
中国医学   23589篇
肿瘤学   33041篇
  2025年   9篇
  2024年   5015篇
  2023年   9581篇
  2022年   11380篇
  2021年   14254篇
  2020年   11381篇
  2019年   9771篇
  2018年   5445篇
  2017年   8459篇
  2016年   9626篇
  2015年   10724篇
  2014年   15548篇
  2013年   15863篇
  2012年   21512篇
  2011年   23855篇
  2010年   21844篇
  2009年   22486篇
  2008年   25178篇
  2007年   22008篇
  2006年   20930篇
  2005年   21601篇
  2004年   17501篇
  2003年   14956篇
  2002年   11976篇
  2001年   10452篇
  2000年   8464篇
  1999年   6902篇
  1998年   5607篇
  1997年   4929篇
  1996年   4326篇
  1995年   3763篇
  1994年   3304篇
  1993年   2153篇
  1992年   2045篇
  1991年   1856篇
  1990年   1585篇
  1989年   1595篇
  1988年   526篇
  1987年   372篇
  1986年   340篇
  1985年   218篇
  1984年   85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941.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并以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及分化不全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中外用糖皮质激素(GC)以其良好的抗炎、抗过敏及免疫抑制等作用,成为长期以来皮肤科医师治疗银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针对银屑病的外用治疗进行了各种相关研究,发现GC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并发挥抗炎作用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该文就银屑病外用GC治疗时对GR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2.
目的:探讨黄芩苷(baicalin,BA)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imulus,CUMS)模型小鼠抑郁行为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  相似文献   
943.
肺癌细胞的干性及耐药性是重要的恶性指标.ATP结合盒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是细胞表面的ATP结合盒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依赖ATP可将药物排到细胞外.ABCG2定位于人多种肿瘤细胞的膜上,它的表达与肿瘤化学治疗多药耐药性紧密...  相似文献   
944.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70在前磨牙成牙本质细胞表达的增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分析系统,对HSP70在年老组(71~80岁)和年轻组(13~20岁)前磨牙成牙本质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胞质中的表达强度进行比较。结果年老组成牙本质细胞内总的HSP70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比年轻组降低,而胞质内HSP70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平均值比年轻组略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老患者成牙本质细胞抵御急性刺激的能力下降可能与胞核内HSP70表达强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45.
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不同浓度的rhBMP-2/b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对体外培养的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MSC)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的影响不同.结论: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46.
目的  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自发耐受[Brown Norway(BN)→Lewis,耐受组,n=6]和急性排斥反应(AR)(Lewis→BN)大鼠肝移植模型,AR模型大鼠中实验组进行tolDC回输(tolDC组,n=6),对照组不进行干预(AR组,n=6)。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对各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  AR组大鼠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移植肝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结构紊乱,生存时间7~14 d;tolDC组与耐受组大鼠移植肝组织基本正常,最长生存时间超过100 d。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CD11+mDC水平均下降(均为P < 0.05),且CD11+mDC表面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中pDC水平均升高(均为P < 0.05),同时pDC表面的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均升高、IFN-γ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结论  作为tolDC亚群,mDC和pDC在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中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47.
白杨  史冀华  张水军 《器官移植》2022,13(5):647-652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能导致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或加剧排斥反应,其损伤防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是HIRI的重要发生机制,多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了HIRI的病理过程,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的治疗效果。本文就细胞凋亡、自噬及自噬依赖性死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等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HIRI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肺移植术后早期出现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受者的资料,分析其诊疗经过。结果  受者因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终末期间质性肺病接受右肺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阳性(11%),术前未行特殊预处理,手术当日及术后予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早期受者康复顺利,术后13 d出现胸闷、气促,并呈进行性加重,迅速进展为Ⅰ型呼吸衰竭,PRA Ⅰ类上升为58%,并出现dnDSA,其位点为A24:02,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为2 110,据国际心肺移植学会指南,拟诊为(可能)AMR。予血浆置换、蛋白A免疫吸附、糖皮质激素冲击、利妥昔单抗及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等综合治疗后,PRA及DSA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 d DSA MFI值为0,受者临床情况逐渐好转,呼吸困难消失,气促逐渐缓解,呼吸衰竭纠正,肺部渗出影逐渐吸收;术后45 d,受者完全康复出院。随访1年,受者状态良好,生活质量与同龄健康人相同,PRA Ⅰ类为5%,Ⅱ类为阴性,未出现DSA。结论  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能有效去除受者循环血液中的DSA,减轻靶器官损害,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理想。针对肺移植术后AMR,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联合免疫吸附,可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制备4T1小鼠乳腺癌荷瘤模型,实验组小鼠于成瘤后连续给予灌胃L-Arg(1.5 g/kg)20 d。动态监测肿瘤组织大小和生存率,处理结束时处死小鼠,制备脾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和巨噬细胞比例,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和TNF-α水平,Griess反应测定上清中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rg处理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同时,L-Arg处理组中脾细胞中CD4+T(26.53±4.25)%、CD8+T细胞(15.65±0.78)%和巨噬细胞(7.62±0.86)%比例明显高于PBS组[分别为(19.53±2.50)%、(8.78±1.15)%和(2.02±0.12)%],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36.56±10.50)pg/mL、TNF-α(22.05±4.93)pg/mL和NO(30.28±6.00)μm的分泌水平也明显高于PBS组[(分别为(15.47±4.96)pg/mL、(14.69±0.81)pg/mL和(6.57±2.21)μM]。结论L-Arg 可通过促进乳腺癌荷瘤小鼠的T细胞应答,发挥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