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528篇
预防医学   237篇
药学   85篇
中国医学   157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22.
胃肾相关理论价值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但在脏腑关系中,就先后天关系而论,常言脾肾而少及胃肾,何也?盖因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故详论脾肾而少及胃肾.但胃作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可见胃在人体脏腑及后天调养中的重要地位.现对胃肾相关理论及其运用价值的认识,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23.
消渴病传统的病机认识是阴虚燥热,本宗《内经》“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痒”之论,结合近年研究与认识,分别探讨了五脏柔弱与消渴病的关系,提出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生和转归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痰,瘀等病理产物是消渴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治疗该病不可局限于滋阴清热一祛,注重五脏之不足,且兼顾痰、瘀等病理产物的祛除,是提高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疗效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24.
本文探讨了五脏精气的藏泻.认为五脏不仅主藏,而且也具有泻的功能.五脏主要藏精气,同时也藏蓄浊气;五脏的泻,不仅包括精气化为五液等向体外排出,更主要的是精气在体内向各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以及将代谢废物向六腑的传送.并认为,治疗五脏虚证,虽不能独主纯朴,但是也不可以"通"法而概论.  相似文献   
25.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大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0):2147-2147,2168
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 ,故称气口或脉口 ,亦称寸口 ,是中医脉诊部位。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 ,寸在远心端 ,尺在近心端 ,关居中。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 ,称尺肤诊。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 ,即分界之意。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 ,即右寸肺 ,右关脾 ,左寸心 ,左关肝 ,左右尺为肾。1 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 ,人之有尺 ,比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槁 ,根本将自生。”《脉经》也说 :“寸关虽无 ,尺犹不绝 ,如此之流 ,何忧殒灭。”以后学者都强调…  相似文献   
26.
中医将喜、怒、思、忧、恐等五志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 ,五脏又分别主筋、脉、肉、皮毛和骨等五体 ,五志与五体均为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的五志对五脏功能无不良影响 ,但五志太过均可伤及五脏相关功能 ,使各脏的气血运行出现异常 ,进而影响五脏主五体功能 ,表现于五体之上则出现筋脉失养、面色无华、肌肉枯萎、齿摇发脱等虚损之象 ,影响人的容貌。因此 ,提出五志太过可内伤五脏 ,并外现于五体 ,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竹溪 《养生月刊》2004,25(6):500-503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把五脏与形体连结成一个整体。五脏气血的盛衰,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面容的荣枯,故有人把面部皮肤看作是“五脏  相似文献   
28.
谷世喆  衣华强  张怡 《中国针灸》2004,24(11):811-812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精神神志疾病(诸如失眠、抑郁、健忘、老年性痴呆等)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中医学对于精神神志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其独到之处,从五脏论治就是其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9.
五脏相关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长期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学说。目的:探讨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方法:随机抽样调研1200例住院病案资料,分析中医诊断病名证型与脏腑相关联系、西医诊断与中医脏腑证候相关联系、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相关联系、诊疗计划中医治法相关联系、诊疗经过与转归相关联系。结果:中医病名证型涉及二至四个脏腑所占的比例为1108例92.33%;西医诊断涉及中医两个脏腑以上所占比例为1191例99.25%;临床综合使用两种以上辨证方法782例占65.17%;诊疗计划中医治法两项以上的病案为1109例占92.42%;转归第一诊断治愈、好转1104例92%。结论:五脏相关是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解释疾病相关联系现象并用以指导临证诊疗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30.
张小龙  黄永昌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53-1554
实验研究也证明了气和脑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特殊联系。例如气功的“内气与外气”现已证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无论是内气还是外气,在活动时均和脑息息相关。有些实验证实,气功锻炼者能使大脑皮层各区域的脑电波趋于同步,即脑细胞活动有序化。功夫越深,有序程度越高,并能使人体生命中枢消耗减低,效能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