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9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92篇
临床医学   206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78篇
预防医学   1155篇
药学   304篇
  1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观察芜湖市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效果.方法 收集芜湖市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31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血清,所有婴儿在分娩后24 h内均注射100国际单位(IU)HBIG,并按照"0-1-6"接种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在完成第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6个月,即儿童7月龄至12月龄期间召回检测"乙肝两对半",评估免疫效果.结果 婴儿HBsAg阴性率98.43%;婴儿HBsAb阳性率98.12%,母亲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婴儿HBsAg阴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05);婴儿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校正=6.079,P=0.014).结论 HBIG与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2.
1992年始 ,龙岩市按卫生部统一部署 ,将乙型肝炎(乙肝 )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计免 )管理 ,1996年以后 ,重组酵组基因 (基因 )乙肝疫苗逐渐替代血源乙肝疫苗。为了解本市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及大面积开展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给今后更好开展乙肝疫苗免疫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99年 4~ 5月 ,在全市 7个县 (市、区 )开展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采用组群抽样法抽取全市 7个县(市、区 ) 2 10个行政村 (居委会 ) 1~ 3龄儿童 1484名 ,用统一的调查表调查一般情况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并用微型塑料管采集末…  相似文献   
43.
患儿,男,8个月,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在我乡防疫站肌肉注射乙肝疫苗10μg(第三针)后出现精神差,昏睡1小时后又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且不规则,时有呼吸暂停,呼之不应,无大、小便失禁,急来我医院急救。入院时体检:T:36.5℃,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44.
45.
张筠  张平 《重庆医学》2001,30(6):501-501
当今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用预防结种来防治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注射乙肝疫苗就倍受人们亲睐.作者介绍一种检测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效果的方法.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HBV的中和抗体有表面抗体(抗-HBs)和前S2蛋白抗体(抗-PreS2).在工作中人们常以血清中能否检测出抗-HBs抗体作为判定注射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而忽略抗-PreS2.近年有人以检测血清中抗-PreS2抗体作为评价预防效果的方法.我们在工作中将往年曾接种过乙肝疫苗的64例血清标本检测抗-PreS2抗体和表面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通常认为,疫苗接种是疾病预防的手段,即在未病时使用,而一旦患病,疫苗接种就无任何意义,只能用药物治疗。随着人类对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利用抗原激发患者针对感染病原体(如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性疫苗的概念因此出现,对它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现在已经成为免疫治疗学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拟探讨治疗性疫苗抗体效应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7.
我市从1990年起在新生儿中普遍接种乙肝疫苗,199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规定由接生医院的产科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全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1997年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48%,首针接种率达到99.87%。但仍有少数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未能接种乙肝疫苗。为了解未种原因及补种情况,对1996年1月1日至1998年5月27日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未接种首针乙肝疫苗的原因及出院后的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8.
黑龙江省自然人群乙肝疫苗的应用和预防效果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省内10个疾病监测点内调查1~59岁人群3274人,其中农村1855人,城市1419人。问卷收集流行病学数据,采血并用RIA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显示,我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7%,城市高于农村,分别为15.2%和5.6%,并且年龄越小接种率越高。城市5岁以下高达67.0%,而20岁以上成人仅2.7%。接种组的HBsAg,抗-HBs、抗-HBc和HBV感染率分别为4.7%、51.4%、24.5%和25.7%;而未接种组分别为10.3%、26.1%、46.4%和53.3%。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且这种差别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49.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0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持久性及远期保护效果,从1986年开始,结合农村计划免疫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对免疫后首次检测HBsAg阴性的762名免疫儿童进行了最长10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抗-HBs阳性率以S/N值≥2.1标准计算,分别从免疫后第1年94.44%和84.21%降至第10年50.24%和34.7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抗-HBsS/N值的GMT由第2年的31.62和23.99降至第10年的3.09和2.51,下降更为明显,且GMT以免疫后3~5年下降最快,而抗-HBs阳性率则以9~10年下降最快。(2)母亲HBsAg阴性儿688名,共观察了3559.0人年,出现5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14%;母亲HBsAg阳性儿74名,共观察了456.5人年,出现1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22%,出现的6例HBsAg阳转者均未形成慢性携带状态。与乙肝疫苗免疫前同龄HBV易感儿童HBsAg年阳转率4.27%相比,乙肝疫苗对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HBsAg阳转保护率分别为96.72%和94.85%。  相似文献   
50.
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小鼠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HBsAg免疫Balb/C小鼠一周后取淋巴结制备淋巴细胞悬液,经HBsAg刺激培养48h后检测其诱导产生的IL-2、IFN-γ的水平,另一份细胞同样经HBsAg刺激培养56h后,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标记16h后检测T细胞增殖的水平。用不同剂量HBsAg免疫小鼠后,检测血清中抗HBsIgG2a的水平。结果:中、高剂量组小鼠产生的IL-2、IFN-γ、抗HBsIgG2a以及T细胞增殖的水平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结论:一定剂量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可上调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