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90篇
临床医学   207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79篇
预防医学   1150篇
药学   303篇
  1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的IL-15真核表达质粒对乙肝蛋白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构建IL-15真核表达质粒(简称pIL-15)和含有IL-12信号肽的IL-15真核表达质粒(简称pIL-2s-15),CTLL-2细胞增殖实验验证两种质粒真核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将这两种质粒分别与HBsAg共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 IgG及IgGl、IgG2a亚类的效价。结果:与HBsAg蛋白疫苗共免疫时,pIL-15可使HBsAg诱导的抗-HBsIgG效价升高,显著高于载体pcDNA3.1与HB—sAg共免疫对照组,pIL-2s-15对HBsAg诱导抗-HBsIgC效价没有明显影响。与HBsAg pcDNA3.1组相比,HBsAg pIL-2s-15组和HBsAg pIL-15组诱生的抗HBsIgG2a亚类均升高,但前者IgG2a/IgG1比值最高,与HBsAg pcDNA3.1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HBsAg pIL-15组IgG2a/IgG1比值与HBsAg pcDNA3.1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pIL-15真核表达质粒可增强蛋白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pIL-2s-15真核表达质粒则主要使免疫应答趋向Th1型。  相似文献   
42.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博  邱海燕 《医学信息》2007,20(4):663-664
2003年12月~2006年10月,我们对我院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新兵及学员258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对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阳性产生率做出对比,发现剂量不同,阳性率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将137例双阳性孕妇分为4组:A组从孕16周起注射HBIG,B组从孕20周起注射HBIG,C组从孕28周起注射HBIG,A、B、C 3组孕妇每次均注射HBIG200IU,并间隔4周1次,直至临产;D组作为对照组,不注射HBIG;出生后4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IU,满月起按1、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结果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测得HBsAg,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A、B 2组与C组、D组以及C组与D组均有显著性差别(P均<0.05);经随访A、B、C、D 4组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6%、5.3%、19.4%和48.5%,母婴传播阻断率A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C组显著高于D组(P均<0.05)。结论对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选择孕20周开始注射HBIG比较合适,阻断率最高,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芜湖市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效果.方法 收集芜湖市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31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血清,所有婴儿在分娩后24 h内均注射100国际单位(IU)HBIG,并按照"0-1-6"接种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在完成第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6个月,即儿童7月龄至12月龄期间召回检测"乙肝两对半",评估免疫效果.结果 婴儿HBsAg阴性率98.43%;婴儿HBsAb阳性率98.12%,母亲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婴儿HBsAg阴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05);婴儿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校正=6.079,P=0.014).结论 HBIG与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5.
1992年始 ,龙岩市按卫生部统一部署 ,将乙型肝炎(乙肝 )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计免 )管理 ,1996年以后 ,重组酵组基因 (基因 )乙肝疫苗逐渐替代血源乙肝疫苗。为了解本市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及大面积开展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给今后更好开展乙肝疫苗免疫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99年 4~ 5月 ,在全市 7个县 (市、区 )开展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采用组群抽样法抽取全市 7个县(市、区 ) 2 10个行政村 (居委会 ) 1~ 3龄儿童 1484名 ,用统一的调查表调查一般情况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并用微型塑料管采集末…  相似文献   
46.
患儿,男,8个月,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在我乡防疫站肌肉注射乙肝疫苗10μg(第三针)后出现精神差,昏睡1小时后又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且不规则,时有呼吸暂停,呼之不应,无大、小便失禁,急来我医院急救。入院时体检:T:36.5℃,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47.
48.
张筠  张平 《重庆医学》2001,30(6):501-501
当今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用预防结种来防治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注射乙肝疫苗就倍受人们亲睐.作者介绍一种检测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效果的方法.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HBV的中和抗体有表面抗体(抗-HBs)和前S2蛋白抗体(抗-PreS2).在工作中人们常以血清中能否检测出抗-HBs抗体作为判定注射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而忽略抗-PreS2.近年有人以检测血清中抗-PreS2抗体作为评价预防效果的方法.我们在工作中将往年曾接种过乙肝疫苗的64例血清标本检测抗-PreS2抗体和表面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通常认为,疫苗接种是疾病预防的手段,即在未病时使用,而一旦患病,疫苗接种就无任何意义,只能用药物治疗。随着人类对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利用抗原激发患者针对感染病原体(如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性疫苗的概念因此出现,对它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现在已经成为免疫治疗学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拟探讨治疗性疫苗抗体效应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0.
我市从1990年起在新生儿中普遍接种乙肝疫苗,199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规定由接生医院的产科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全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1997年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48%,首针接种率达到99.87%。但仍有少数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未能接种乙肝疫苗。为了解未种原因及补种情况,对1996年1月1日至1998年5月27日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未接种首针乙肝疫苗的原因及出院后的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