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19篇
  免费   4014篇
  国内免费   3158篇
耳鼻咽喉   242篇
儿科学   937篇
妇产科学   655篇
基础医学   4680篇
口腔科学   453篇
临床医学   10596篇
内科学   6712篇
皮肤病学   602篇
神经病学   1318篇
特种医学   21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3048篇
综合类   21768篇
预防医学   5494篇
眼科学   556篇
药学   10066篇
  96篇
中国医学   6498篇
肿瘤学   2642篇
  2024年   706篇
  2023年   2315篇
  2022年   2012篇
  2021年   2219篇
  2020年   1956篇
  2019年   2056篇
  2018年   1154篇
  2017年   1773篇
  2016年   2053篇
  2015年   2139篇
  2014年   3265篇
  2013年   3144篇
  2012年   3842篇
  2011年   4039篇
  2010年   3891篇
  2009年   3945篇
  2008年   4208篇
  2007年   3891篇
  2006年   3669篇
  2005年   4223篇
  2004年   3254篇
  2003年   3790篇
  2002年   2839篇
  2001年   2587篇
  2000年   1738篇
  1999年   1485篇
  1998年   1319篇
  1997年   1048篇
  1996年   926篇
  1995年   751篇
  1994年   594篇
  1993年   357篇
  1992年   296篇
  1991年   325篇
  1990年   229篇
  1989年   263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孕妇感染B族链球菌(GBS)血清分型及阴道分泌物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酶8(MMP-8)、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8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产科进行产检的32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GBS筛查情况分为GBS阳性组及GBS阴性组,检测GBS菌株血清型,比较两组阴道分泌物IL-6、MMP-8、磷酸化STAT3表达水平,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320例孕妇中GBS阳性48例,GBS阳性率为15.00%;基因分型以Ⅲ型、Ⅰa型为主,占比分别为64.58%、22.92%。GBS阳性组孕妇阴道分泌物IL-6、MMP-8、磷酸化STAT3表达水平均高于GBS阴性组(P<0.05)。GBS阳性组羊膜炎、早产、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高于GBS阴性组(P<0.05)。结论 GBS阳性孕妇存在阴道分泌物IL-6、MMP-8、磷酸化STAT3水平的升高,GBS血清型以Ⅲ型占比最高,推测这一分型可能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92.
核桃仁中不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还富含维生素B、叶酸、维生素B1及锌、钾、铁和纤维素,它也是锰、铜、镁、钙等矿物质的优质来源。此外,核桃含有多种酚类抗氧化物、植物甾醇,其中β-谷甾醇对降低胆固醇有一定疗效。核桃的脂肪主要为磷脂、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富含的α-亚麻酸,对人体发育、生育、脑功能及糖、胰岛素、胆固醇正常代谢都很重要,且有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常春藤皂苷元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体外实验:用不同浓度(0、2.5、5、10、20、40μmol·L-1)常春藤皂苷元处理RAW264.7细胞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将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组、脂多糖(LPS)组(1μg·L-1)、LPS+2.5μmol·L-1常春藤皂苷元组、LPS+5μmol·L-1常春藤皂苷元组和LPS+10μmol·L-1常春藤皂苷元组;采用LPS干预24 h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并用常春藤皂苷元共孵育24 h进行干预。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2)体内实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200 mg·kg-1)及常春藤皂苷元低、中、高剂量组(12.5、2...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以RAW264.7细胞为炎症模型,探究黄芩汤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制备黄芩汤,筛选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剂量;将RAW264.7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中,先后加入黄芩汤和脂多糖(LPS),分别采用Griess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将RAW264.7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设空白组、LPS组、LPS+黄芩汤组、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抑制剂(PDTC)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PD98059)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组、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抑制剂(AG490)组,先后加入相应的抑制剂和黄芩汤,并经LPS刺激后,提取RNA和蛋白,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p38MAPK、ERK、JNK和JAK m...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观察健脾活骨方(JPHGP)对酒精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蛋白激酶B/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 MAPK(Akt/JNK/p38 MAPK)信号通路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鸡胚尿囊膜实验、胸主动脉环实验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迁移、侵袭、黏附和管腔形成实验,在有或无酒精诱导条件下,观察JPHGP不同质量浓度8、16、32 μg·L-1对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UVEC中Akt、JNK、p38 MAPK等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动脉环周围微血管数目及长度均减少,HUVEC的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降低(P<0.05,P<0.01);JPHGP 16、32 μg·L-1组作用后能明显升高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长度(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JPHGP 8、16、32 μg·L-1组能浓度依赖地增加胸主动脉环周围微血管数量(P<0.05,P<0.01),JPHGP 32 μg·L-1组能升高胸主动脉环周围微血管长度(P<0.05);JPHGP 16、32 μg·L-1组均能增强HUVEC的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p-JNK/JNK、p-p38 MAPK/p38 MAP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JPHGP 8、16、32 μg·L-1组的p-p38 MAPK/p38 MAP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JPHGP 16、32 μg·L-1组的p-JNK/JN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JPHGP对酒精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kt/JN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相关研究结果将为JPHGP“健脾活血”功效阐明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糖痹康颗粒通过调控腺苷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AMPK/NF-κB)通路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诱导连续8周后按单次35 mg·kg-1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模。成模后按体质量、血糖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各给药组、糖痹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625、1.25、2.5 g·kg-1)及硫辛酸组(0.026 8 g·kg-1),并设正常组。成模后持续给药干预12周。期间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大鼠的体质量、血糖水平及热痛阈;于给药第12周时取材坐骨神经进行苏木素-伊红(HE)、劳克坚牢蓝(LFB)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坐骨神经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AMPK、磷酸化(p)-AMPK、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血糖浓度、热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坐骨神经IL-1β、TNF-α水平及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AMPK/AM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经糖痹康颗粒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各组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P<0.01),坐骨神经IL-1β、TNF-α水平及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糖痹康颗粒高、中剂量组p-AMPK/AM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坐骨神经形态学观察显示,糖痹康颗粒治疗后大鼠坐骨神经排列整齐度、致密程度、脱髓鞘变化均优于模型组。结论 糖痹康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减轻神经炎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AMPK/NF-κB通路中AMPK的表达,抑制下游NF-κB表达,从而减轻因NF-κB激活引起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升高造成的神经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SK-HEP-1和Huh-7增殖、迁移、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SK-HEP-1和Huh-7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立空白组和灵芝多糖低、中、高组(3.5、7、14 g·L-1)。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法测定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灵芝多糖对肝癌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灵芝多糖低、中、高组SK-HEP-1和Huh-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P<0.05);灵芝多糖低、中、高组G1期细胞比例升高(P<0.05),S期和G2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灵芝多糖低、中、高组可以诱导2种肝癌细胞凋亡,并且药物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与空白组比较,灵芝多糖低、中、高组PI3K和Akt的磷酸...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桑叶黄酮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7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1.00、0.50 g·kg-1·d-1),另设同周龄C57BL小鼠为正常组。干预6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水平(Fin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形态结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环氧合酶-2(COX-2)、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FBG、Fins、HOMA-IR、IL-6、TNF-α、FF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SOD、GSH-Px、Catalase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HE染色显示肝细胞排列整齐,炎细胞浸润及细胞脂肪样变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桑叶黄酮高、低剂量组肝脏COX-2、iNOS、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桑叶黄酮具有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糖尿病小鼠肝脏NF-κB分子影响COX-2、iNOS及炎症因子释放,改善炎症状态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相关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12(Caspase-12)蛋白与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动物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将60只雄性SD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尿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成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连续3 d随机血糖≥16.7 mmol·L-1者为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将48只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α-硫辛酸组(0.026 8 g·kg-1·d-1)、中药高、低剂量组(2.5、1.25 g·kg-1·d-1),每组各12只,并设正常组10只。监测大鼠体质量和随机血糖水平;干预16周末通过Key point肌电采集系统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Bax和Caspase-12蛋白与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随机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干预16周,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其他给药组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随机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干预16周,模型组大鼠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Bax和Caspase-1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α-硫辛酸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Bax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低剂量组坐骨神经Bax mRNA表达降低有下降趋势;各给药组大鼠坐骨神经Caspase-1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能通过抑制坐骨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和修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治疗周期漫长,且无特效药。目前,UC的治疗多采用皮质类固醇、氨基水杨酸及生物制剂等西医手段,短时间起效快,疗效确切。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性和加剧病情发展,导致结肠癌的发生。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是UC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影响着UC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是机体内氧化产物与抗氧化系统不平衡的一种应激状态,丙二醛(MDA)、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等氧化产物的过表达或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抗氧化酶的不足都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特色,运用中医药治疗UC疾病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研究表明,中医药一方面通过抑制代谢产物的堆积,有效抑制UC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抗氧化系统,达到拮抗UC发展的治疗效果。因此,以中医药调节氧化平衡状态作为诊疗思路,可能是未来治疗UC疾病的新手段、新方向。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氧化应激关键致病蛋白与U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了中药有效成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针灸调控氧化应激上下游靶点蛋白,减轻肠黏膜病理损害,降低结肠损伤指数,以及丰富肠道菌群,增加结肠长度,改善UC临床症状,以期为扩大中医药治疗UC疾病的应用范围,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