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7篇
  免费   868篇
  国内免费   126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54篇
内科学   286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182篇
综合类   2563篇
预防医学   386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683篇
  13篇
中国医学   791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566篇
  2022年   615篇
  2021年   736篇
  2020年   531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664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696篇
  2011年   658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669篇
  2007年   502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453篇
  2004年   390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杨建飞  鞠斓宁  魏来 《中国中医急症》2023,(10):1829-1831+1839
《脾胃论》中曾提出“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的理论,启示我们胸痹的防治可以从调和脾胃的角度出发。周亚滨教授认为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脾虚为本,痰瘀实为标,在治疗时不拘泥于化痰药及活血药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顾护后天之本的脾胃,同时还重视养心安神药物的应用。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所以周亚滨教授认为“健脾养心,化痰祛瘀”为本病的主要治法。本文总结了周亚滨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经验,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22.
周桢  王倩  方荣 《中国中医急症》2023,(9):1560-1563
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ALD)是脓毒症常见的高病死率并发症,中医对此研究较少。笔者基于叶天士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提出SALD属于“血分证,热入血分”辨证范畴,以血热耗血为病机特征,以瘀血为关键病理因素,以此指导中医治疗SALD应在泄热凉血之余,配合破瘀养血,以期恢复肝之生理功能,及时“截断”血分证进一步发展。文章将结合文献查阅及前期临证研究探讨SALD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并论证以“凉血破瘀养血法”治疗SALD的中医思路,细化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的中医内涵,提供中医药治疗SALD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3.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由多种病因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结合中医“络病学说”“癥瘕理论”与现代医学肾脏病理特征,“肾虚络瘀,肾络癥瘕”是RIF的主要病机,正气亏虚,累及肾气,肾虚气化不利,痰热瘀毒等实邪阻滞肾络,相互胶结,形成癥瘕,积聚于肾络导致了RIF。自噬是细胞体内将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变性的蛋白质等代谢产物进行降解与重吸收的过程,自噬参与了RIF发生的诸多环节,与RIF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将自噬与中医学结合研究发现,机体内生痰热瘀毒等实邪的代谢与自噬降解和重吸收功能相关,自噬在一定程度上是消除痰热瘀毒等实邪的方式,正气不足,累及肾气,肾虚气化不利,自噬功能不足,会引起痰热瘀毒等实邪累积,瘀阻肾络则易形成肾络癥瘕造成RIF,肾虚络瘀是自噬不足的基础,肾络癥瘕是自噬不足的微观病理表现,自噬不足与肾络癥瘕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演变,该文就RIF“肾虚络瘀,肾络癥瘕”病机,结合RIF-自噬病理机制,深入探讨“肾虚络瘀-自噬不足-肾络癥瘕”在RIF的相关性,全面诠释“肾虚络瘀,肾络癥瘕”病机的科学内涵,以期从中医理论阐述自噬在RIF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为RIF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124.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以红细胞系统异常增殖为主的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面色潮红如醉酒貌、皮肤黏膜红紫、眼结膜充血、皮肤瘙痒,还具有血栓反复形成、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中风、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等。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积聚”“血积”范畴。尚晓玲教授归纳了临床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经验,从“虚损生积”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结出了三个重要中医病机,即为:精亏气虚,虚损生积;因积生痹,血瘀痰阻;痹阻毒蕴,瘀毒互结,尤其重视虚损生积这一环节,确立了补虚消积,解毒化瘀的治法,遣方用药方面多在归肾丸、二至丸基础上加减化裁,随症加减,达到良好临床效果,为中医药治疗真性红细胞症临床诊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构建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阐释其代谢组学特征。方法 采用丙基硫氧嘧啶灌胃联合高脂饮食、腹腔注射维生素D3和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构建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测定心功能、心电图、耳温、尾静脉脉波、舌象与足底RGB(red,green,blue)值、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血脂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结合主动脉弓组织、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大鼠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大鼠表现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蜷缩扎堆、耳温降低、毛发缺少光泽,舌象、足底色泽偏淡暗伴RGB值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 FS)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脉波增宽;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  相似文献   
126.
降糖Ⅰ、Ⅱ号胶囊治疗糖尿病1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降糖Ⅰ、Ⅱ号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及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2例服用降糖Ⅰ、Ⅱ号胶囊治疗,对照组60例服用消毒丸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6%,对照组总有效率70.0%。结论:降糖Ⅰ、Ⅱ号胶囊在临床疗效、控制血糠和尿糖方面均优于消渴丸,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7.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8.
自拟祛瘀消积散治疗肝硬化6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疾病 ,属中医“积聚”、“鼓胀”范畴 ,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历代医家归为四大顽证之一 ;笔者在多年的探索中 ,从瘀立论 ,采用活血化瘀为主 ,自拟祛瘀消积散为基本方治疗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我们认为散剂其一是服用方便 ,可长期服药 ,服用期可达到应有的疗程 ,对瘀血证效果更佳 ;其二就是兑服随证配伍的汤剂治疗本病及兼症有明显效果 ;其三 ,对某些以血瘀证为主的肝硬化患者还可单服散剂而减少患者经常上医院的麻烦。现对采用此法治疗 6 0例肝硬化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相似文献   
129.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 ,以皮肤、消化道粘膜出血 ,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紫斑”“肌衄”“葡萄疫”相似 ,又与“衄血”“便血”“尿血”等证相关。西医治疗以止血、抗感染、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为主 ,若能明确过敏原则可避免接触或脱敏治疗。中医学将此病分虚实二大类 :一为脾虚失摄 ,血溢脉外或阴虚火旺 ,灼伤血络 ;二为风热内客营血 ,或邪热燔灼 ,血热妄行。治疗多从疏风清热、滋阴凉血或健脾益气等入手 ,此为常法。但临床不少病例病程缠绵 ,皮…  相似文献   
130.
从瘀热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102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敏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1]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消化道粘膜出血、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尿血。病程长 ,易复发 ,年长儿易合并肾损害 ,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笔者在临证中从瘀热的角度辨证分型治疗本病 10 2例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 2例患儿 ,男 6 2例 ,女 4 0例 ;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15岁 ,平均年龄 11岁 ;病程最短 10d ,最长 2年。有明显发病诱因者 92例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 4例 ,药物过敏 18例 ,饮食因素 8例 ,外伤虫咬 2例 ;从临床症状分析 :单纯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