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23篇
预防医学   75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85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81.
庞秀花  周耀庭 《北京中医药》2007,26(12):780-783
总结了著名老中医周耀庭关于温病临床辨证经验与创见.指出温病辨证不能局限于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辨证纲领,要在熟悉温病辨证纲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温病辨证技巧.即:(1)在温病辨证纲领的基础上广泛联系;(2)必须在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引伸;(3)学会抓住主证;(4)要知常达变;(5)要善于类证鉴别.  相似文献   
82.
朱松生 《中医药学刊》2001,19(4):335-337
温病学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崛起了伏邪学说、新感学说、温疫学说等不同学术流派,由于诸多医家的研究,对其成因,部位、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自成一派,形成了一种学说,丰富充实温病学的内容,推动温病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3.
岭南草药五指毛桃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述有关五指毛桃地理分布、品种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地方习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于五指毛桃的质量评价、控制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万英 《四川中医》2012,(3):26-27
儿科急性热病属温病范畴,易耗伤阴液,且小儿有"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故易发生传变和危证,临床治疗应灵活运用温病学理论,准确辨证,掌握疾病的轻重和传变规律,合理用药,则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5.
郑丽 《世界中医药》2012,7(5):405-407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正如张之文教授指出:"温病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卫气营血学说、三焦学说)及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又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故一般称温病学为经典学科是理所当然的。将《温热论》或《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称为四大经典著作,可见温病学在中医  相似文献   
86.
江南与岭南地区湿邪的特性及证治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南、岭南 ,地卑土薄 ,江河纵横 ,依海傍水 ,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空气湿度大 ,湿气偏胜 ,故湿邪易于为患。《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阴阳之气 ,高下之理 ,太少之异也。东南方 ,阳也 ,阳者其精降于下 ,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 ,阴也 ,阴者其精奉于上 ,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 ,气有温凉。”江南居于东方 ,岭南居于南方 ,方位不同 ,气候与饮食习惯均有差别 ,湿邪致病既有湿热、湿温的同一性 ,又各有寒湿、霉湿与伤湿、湿火的不同性 ,湿证的治疗用药亦有差异。本文试从两地湿邪的致病特性及证治差异作一探讨。1 湿邪致病的不同性《素问…  相似文献   
87.
霍乱在岭南的流行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1911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1820至1911年岭南地区霍乱流行情况及流行背景等调查考证和统计分析,认为1820年霍乱从缅甸、泰国经海路首先传入广州和潮汕地区,主要流行于沿海地区,尤以珠江口和潮汕地区为甚,其流行常发生在旱灾背景下。  相似文献   
88.
从杂气病因学谈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气病因学说是温病学阐释疫邪发病的重要基础理论。笔者认为,人体同自然界一样具有杂气,并藉此提出“内疫”的概念。通过对恶性肿瘤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分析,发现其符合内疫病机特点,现就此阐述如下,与同道探讨,以期为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9.
包琳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240-241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为邪从外受,内传营血,血热血瘀,瘀热搏结,络损血溢;病理特点是病位深在营血,下焦肾脏阴伤血耗,易生他变;基本治法是养阴凉血散瘀。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治疗具有止妄行之血,清血分之热,散血分之瘀,解血分之毒,阻止阴津耗伤,恢复脏腑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研究应博采众家,古为今用,广泛使用现代先进实验技术和科研手段,多学科的协作研究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0.
岳冬辉  王键 《中医杂志》2014,(16):20-22
从倡导寒温并重与寒温并用、推崇吴鞠通护阴与化湿治温要略、总结王孟英论治温病特色四法、阐发柳宝诒治伏温专意养阴与泄热四个方面对王乐匋教授论治温病的特色进行了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