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479篇 |
免费 | 5030篇 |
国内免费 | 254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62篇 |
儿科学 | 799篇 |
妇产科学 | 1289篇 |
基础医学 | 6421篇 |
口腔科学 | 778篇 |
临床医学 | 5429篇 |
内科学 | 7551篇 |
皮肤病学 | 564篇 |
神经病学 | 3210篇 |
特种医学 | 234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3篇 |
外科学 | 8383篇 |
综合类 | 10729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900篇 |
眼科学 | 329篇 |
药学 | 3127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310篇 |
肿瘤学 | 140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5篇 |
2023年 | 655篇 |
2022年 | 1548篇 |
2021年 | 2105篇 |
2020年 | 2085篇 |
2019年 | 1721篇 |
2018年 | 1721篇 |
2017年 | 1654篇 |
2016年 | 2004篇 |
2015年 | 2081篇 |
2014年 | 3901篇 |
2013年 | 3282篇 |
2012年 | 3778篇 |
2011年 | 4143篇 |
2010年 | 3388篇 |
2009年 | 3447篇 |
2008年 | 3643篇 |
2007年 | 3802篇 |
2006年 | 3502篇 |
2005年 | 3061篇 |
2004年 | 2569篇 |
2003年 | 2292篇 |
2002年 | 1878篇 |
2001年 | 1799篇 |
2000年 | 1668篇 |
1999年 | 1362篇 |
1998年 | 1063篇 |
1997年 | 883篇 |
1996年 | 684篇 |
1995年 | 594篇 |
1994年 | 497篇 |
1993年 | 370篇 |
1992年 | 367篇 |
1991年 | 323篇 |
1990年 | 250篇 |
1989年 | 232篇 |
1988年 | 238篇 |
1987年 | 176篇 |
1986年 | 127篇 |
1985年 | 131篇 |
1984年 | 92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68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38篇 |
1979年 | 34篇 |
1978年 | 22篇 |
1977年 | 16篇 |
1975年 | 9篇 |
1972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EIA法分析262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78例为骨转移)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ICTP水平. 结果 肿瘤骨转移患者ICTP水平较肿瘤非骨转移及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CTP诊断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1.35%(127/178),特异性为91.23%(104/114),准确性为79.10%(231/292);各种嗜骨性肿瘤中,敏感性分别为:前列腺癌96.00%,肺癌86.05%,胃癌83.33%,乳腺癌55.10%,鼻咽癌45.16%. 结论 ICTP对肿瘤骨转移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治疗后癌症患者的随访及预后判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辛夷对变应性鼻炎鼻黏膜P物质的影响.方法 8只为正常豚鼠不做模型,用单纯橄榄油滴鼻作对照(对照组1).用橄榄油将甲苯-2,4-二异氰酸酯配成浓度为10%溶液作为致敏剂,滴鼻,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16只,其中8只以后用生理盐水滴鼻做对照(对照组2),8只用0.5%生理盐水辛夷挥发油滴鼻(辛夷治疗组).致敏结束、模型成功后,取3组鼻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物质在鼻黏膜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①对照组1:P物质分布于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腺细胞及导管.对照组2:鼻黏膜上述部位P物质染色加深,密度增大.辛夷治疗组:鼻黏膜上述部位P物质染色变浅、密度减低.②3组P物质阳性细胞表达计数的比较表明:对照组1 P物质阳性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2(P<0.05),显示变应性鼻炎状态下鼻黏膜P物质阳性细胞计数增多,密度增大.辛夷治疗组鼻黏膜P物质阳性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2(P<0.05),表明辛夷治疗变应性鼻炎后可以抑制鼻黏膜P物质的生成.辛夷治疗组的P物质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1相当(P>0.05),表明辛夷治疗后,P物质阳性细胞计数可降到正常水平.结论 辛夷可抑制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P物质,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arom)及环氧合酶-2(COX-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内异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P450arom,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P450arom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中均有强表达,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增生期、分泌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COX-2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亦有强表达,增生期、分泌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弱表达,分泌期表达强于增生期(P<0.05).P450arom与COX-2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内异症组织中芳香化酶、COX-2的高表达可能是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抑制芳香化酶及COX-2活性可为内异症治疗提供新靶点,对在位内膜芳香化酶的检测也可能成为内异症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7例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及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中4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标记。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7岁,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镜下瘤细胞呈雀麦形或中间型。3例分别伴有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及低分化腺癌成分,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分化,表达VEGF。按FIGO临床分期为Ⅰb期2例、Ⅱ期2例、Ⅲ期2例,l例病期不清。5例获得随访,除1例无瘤生存(39个月)外,其余4例均死亡。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极具侵袭性,进展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首次疑为癫痫性发作的130例新生儿惊厥者进行4~6 h VEEG监测,对其脑电波形及临床发作情况进行分析,监测3~5年。对于重度及中度癫痫性发作患儿给予口服鲁米那或托吡酯治疗。结果首次视频脑电图异常率90.8%(118/130),癫痫性发作48例(重度11例,中度15例,轻度22例),非癫痫性发作70例。治疗2~4周VEEG异常率75.4%(98/130),癫痫性发作40例,非癫痫性发作58例。随访3~5年癫痫性发作22例(16.9%),非癫痫性发作0例。结论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区别癫痫性发作与非癫痫性发作及对癫痫患儿的治疗和预后判断上,VEEG是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肝再生磷酸酶-3(PRL-3)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PRL-3和MVD的检测。结果PRL-3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IC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64.4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RL-3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浸润癌中的MV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VD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RL-3与MVD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RL-3的表达与MVD的表达有相关性。PRL-3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判定宫颈癌浸润及转移程度的一个生物学指标。MVD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因此,采用MVD评价宫颈癌预后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分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对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进行细胞学检查,同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前细胞学诊断38例乳头状癌,18例滤泡性肿瘤,16例滤泡性病变,2例未分化癌。18例可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其中7例乳头状癌,2例滤泡癌;术后病理结果:9例乳头癌,2例滤泡癌。16例可疑良性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其中9例恶性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得知,5例乳头癌,2例滤泡癌。术后病理检查得知,48例乳头癌,4例滤泡癌,9例未分化癌,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单个免疫组化标记物抗体Galectin-3、CK19、BRAF、HBME-1、TPO与联合标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较高;但与联合标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对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能够有效提高甲状腺癌诊断准确性,可有效减少甲状腺癌的误诊与漏诊,有利于临床治疗与预后。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8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0例,将其按照1:1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接受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研究组12%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带鼻胃管时间、ICU时间、清扫淋巴结枚数、术中补液量和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食管癌可给予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且并发症低,进而改善疾病预后,促进恢复,此手术方式有效且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30例及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PiCCO监测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心脏指数低于存活组,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脏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则呈负相关(r=0.381、-0.062、-0.084,P0.05)。结论 PiCCO监测指标中心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治疗,共治疗6个月。结果 (1)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肝癌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使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载量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情缓解,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