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研究蒙古黄芪横切面组织显微定量与质量标志物含量的相关性,为蒙古黄芪商品等级划分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13批蒙古黄芪药材横切面7个组织显微定量参数,HPLC测量质量标志物中7个化学成分;对13批蒙古黄芪药材的7个组织显微定量参数和7个质量标志物及其相加相除运算的8个结果(以下简称“运算结果”),分别运用SPSS 26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Graphpad Prism8.0对显著相关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SIMCA 14.1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木射线数、木质部宽度、木栓层宽度、韧皮部宽度/木质部宽度与质量标志物及其运算结果存在多对显著相关关系,蒙古黄芪横切面组织形态可以描述质量标志物含量。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对主成分贡献较大的6个变量分别是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韧皮部宽度/木质部宽度、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 ,其将13批蒙古黄芪药材分为2类,结果与聚类分析一致。结论 本研究基于横切面组织显微定量与质量标志物含量的相关性,以蒙古黄芪横切面组织显微定量参数间接表征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为蒙古黄芪药材商品等级划分的综合依据提供新的科学基础,对于蒙古黄芪药材质量现代化评价模式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
李彩霞  冯海生  马世震 《中草药》2018,49(9):2049-2056
目的研究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在不同制备条件下粉体形貌和粒径分布及研磨前、后的理化性质差异,为暗紫贝母超细粉体的粒径控制与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计单因素实验,采用球磨法制备不同球磨时间、球料比、转速条件下的暗紫贝母超细粉体,扫描电镜观察粉体形貌,激光粒度仪测定粉体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对比球磨前后粉体粒径大小和分布、膨胀度、总生物碱含量等性质。结果暗紫贝母超细粉体的较优制备条件为研磨时间为0.5 h,球料比为12∶1,转速为250 r/min。暗紫贝母超细粉体体积平均粒径(D[4,3])为(26.92±0.12)μm,D90为(45.15±0.18)μm。研磨后,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膨胀度和休止角增大,粉体的引湿性无显著变化,松密度减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和总生物碱含量有较大提高。结论适度球磨能显著降低暗紫贝母粉体尺寸,改善粒度分布,提高总生物碱含量,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3.
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卞云云  管佳  毕志明  宋越  李萍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6):1217-1221
 目的研究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黄芪皂苷Ⅳ(ZD1),异黄芪皂苷Ⅱ(ZD2),黄芪皂苷Ⅱ(ZD3),膜荚黄芪皂苷Ⅱ(ZD4),黄芪皂苷Ⅰ(ZD5),乙酰黄芪皂苷Ⅰ(ZD6),异黄芪皂苷Ⅰ(ZD7);2个为异黄烷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葡萄糖苷(ZD10),(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ZD14);2个为紫檀烷类化合物,分别为:(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ZD11),(6aR,11a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ZD12);4个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8),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16),毛蕊异黄酮(ZD13),阿弗罗摩辛(ZD17);其余2个化合物为:β-谷甾醇(ZD9)和胡萝卜苷(ZD15)。结论化合物ZD2,ZD4,ZD6,ZD7,ZD10,ZD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4.
常晶茹  姚萱航  张雪薇  周仪  刘翠晶  刘霞 《中草药》2022,53(22):7201-7206
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结果经校正处理后,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ITS2、matk、rbcL和psbA4种片段,单独的每一种片段并不能将10种植物全部鉴别出来,只能鉴别出部分植物,即蒙古黄芪A.membranceus var.mongholicus、扁茎黄芪A.complanat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华黄芪A.chinensis、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兴安黄芪A.dahuricus、新巴黄芪A.hsinbaticus;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为外类群,10种植物中,华黄芪为单独1支,细叶黄芪与扁茎黄芪聚为1支,糙叶黄芪、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聚为1支,膜荚黄芪A.membranceu、蒙古黄芪与草木樨黄芪聚为1支,并且这3者与兴安黄芪关系较近。结论 ITS2+rbcL+psbA组合可以将8种黄芪属植物鉴别出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黄芪属植物被划分为5支,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源农药对蒙古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内蒙古地区蒙古黄芪生态种植专用生物源农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以清水为空白对照、25%多菌灵为阳性对照,选择市售、农业中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11种生物源农药(1.5%苦参·蛇床素、0.5%小檗碱、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80%硫磺、几丁聚糖、0.3%丁子香酚、5%氨基寡糖素、大蒜素、0.5%大黄素甲醚、碳酸氢钠、解淀粉芽孢杆菌),施药3次,以病叶率、病情指数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药剂对蒙古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给药前不同组别间病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田各组别蒙古黄芪白粉病发病情况基本一致;在第3次给药7 d后,与空白对照相比,1.5%苦参·蛇床素、80%硫磺、25%多菌灵和碳酸氢钠组的蒙古黄芪病叶率显著降低(P<0.05),表明防治效果较好,其中1.5%苦参·蛇床素、80%硫磺与阳性对照防治效果相当,三者间防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种药剂中80%硫磺、1.5%苦参·蛇床素、25%多菌灵的平均防治效果为49.26%、33.95%、39.78%,防治效果较好,三者间防治效果差异...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雅连和味连对内毒素所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的方法,连续48h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结果:味连小剂量组能明显延长小鼠受脂多糖攻击后的存活时间(P<0.01),雅连小剂量组和味连小剂量组均能降低脂多糖致小鼠死亡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味连小剂量能够明显延长内毒素小鼠的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其作用优于雅连。  相似文献   
37.
蒙古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晓丰  田晓明  陈英杰  屠鹏飞 《中草药》2005,36(9):1293-1296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Ⅰ)、(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3R)-8,2′-dihydroxy-7,4′-dimethoxy-isoflavane,Ⅱ]、毛蕊异黄酮(calycosin,Ⅲ)、(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6aR,11aR)9,10-dimethoxypterocarpan-3-O-β-D-glucoside,Ⅳ]、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7,2′-di-hydroxy-3′,4′-dimethoxy-isoflavane-7-O-β-D-glucoside,)、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formononetin-7-O-β-D-glucoside,Ⅴ)、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calycosin-7-O-β-D-glucoside,Ⅵ)、红车轴草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pratensein-7-O-β-D-glucoside,Ⅶ)和染料木苷(genistin,(Ⅸ))。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黄芪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化合物~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鉴别黄芪及常见4种伪品的种子,为黄芪种子的筛选提供鉴别依据.方法 应用扫描电镜对种子进行观察.结果 黄芪种子及伪品的种子皮纹饰有明显差异.结论 根据扫描电镜特征可准确鉴别黄芪种子及常见伪品的种子.  相似文献   
39.
黄芪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玉香  高建平  赵晓明 《中药材》2003,26(5):315-316
本试验采用改良琼脂涂抹法(0.2%的秋水仙碱与0.1%的琼脂混合成半固体)处理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幼苗顶芽,得到的诱导株,经生物学性状鉴定和染色体鉴定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40.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方法:通过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病原菌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菌落直径为1~3 mm,圆形或近圆形,乳白色、光滑凸起、半透明状、边缘整齐;革兰染色反应为阴性,好氧型,在10~40℃均能生长,在pH为5.7、6.8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2%、5%NaCl环境下可生长;可利用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柠檬酸盐及硝酸盐;在代谢活动中可产生酪氨酸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分解色氨酸,液化明胶;不产生卵磷脂酶、淀粉水解酶及乙酰甲基甲醇。致病性测定初步验证了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引起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Burkholder)Dowson。结论:明确了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为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