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平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柴平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柴平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结果:120例患者痊愈24例,显效51例,有效3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结论:柴平汤对肝胆脾胃有综合调理功能,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又称胃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书亦称"心痛"、"食心痛"、"心下满痛"、"心腹满痛"等,后至金元时代,才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分别开,而使"胃脘痛"沿用至今.此病多因内伤饮食、情志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邪气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尖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2010年以来,笔者用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哲 《河南中医》2016,(3):409-410
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以及脾胃素虚等,张庆祥教授认为引起胃部气机失调的主要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且与肝、脾关系密切,主张从肝脾胃三者的角度来论治胃脘痛,方用柴平汤为基本方,具有疏肝健脾,清热祛湿,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因脾虚肝郁,湿热内扰,肝胃不和等导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为主症的胃脘痛。  相似文献   
5.
章向阳 《国医论坛》2006,21(5):33-34
柴平汤出自《内经拾遗方论》,系宋代骆龙吉所撰,是由《和剂局方》平胃散合《伤寒论》 小柴胡汤而成.具有燥湿健脾祛痰,和解表里之功效.组方法度严谨,配伍精当.原主治" 湿证,一身尽疼,寒多热少,脉濡者".笔者临证用此方治疗多种内科疾病,每获良效,兹择验案数则,并略陈管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王子鑫  徐秋香 《山东医药》2010,50(51):84-84
2006年5月-2009年9月,我们采用柴平汤、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小剂量FP方案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1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柴平汤由小柴胡汤合平胃散组合而成,有和解少阳、舒肝健胃、燥湿化浊、理气宽中之功效。对诸如疟疾、感冒、胃脘痛、呕吐、泄泻等病症,确有肝胃失和、少阳枢机不利、寒湿困阻之证候表现者,均可选用本方加减化裁治之。  相似文献   
8.
9.
柴平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柴平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80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40例。治疗组用柴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按照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愈率77.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显愈率57.5%,总有效率95.5%。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显愈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柴平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慢性胃炎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平汤治疗腹腔镜胆囊术后胆道动力障碍(PCB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PCB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柴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以步长胆石片汤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8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平汤治疗腹腔镜胆囊术后胆道动力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