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2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99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22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350篇
内科学   14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17篇
特种医学   278篇
外科学   997篇
综合类   651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5篇
  8篇
中国医学   274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 (BCVI) is known to be a potentially fatal complication of cervical spine injury (CSI). Methods for screening the appropriate population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especially in Japa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predict the risk factors relevant to BCVIs. Among 92 patients with CSI transferred to our institution from April 2007 to March 2012, 40 patients (35 men, 5 women)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ts and/or significant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including fracture of transversarium, facet, body, lamina, and spinous process, underwent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DCTA)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which identified 10 patients with BCVI [2 carotid artery injuries (BCAIs) and 9 vertebral artery injuries (BVAIs); 1 patient suffered both]. Univariate analyses explor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and BCVI and BVAI were performed using Fisher''s exact test and Chi-square test for dichotomous variables and the unpaired t-test for continuous variables.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for BCVI and BVAI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tepwise methods. On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hyperextension 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BVAI (p = 0.01 and p = 0.02), and subluxation (dislocation of vertebral body > 5 mm)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BCVI (p = 0.04 and p = 0.03) and BVAI (p = 0.01 and p = 0.01). Prompt evaluation for BCVIs is recommended in CSI patients with hyperextension injury and dislocation of the vertebral body.  相似文献   
132.
2009年2月至2013年10月共对3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其中10例患者出现手术椎体再骨折。通过回顾总结该10例PKP术后再骨折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表明,手术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内裂隙、椎体骨坏死、骨水泥因素、脊柱生理学特点是导致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3.
目的观察比较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人治疗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选择127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70%)的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52例和药物治疗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3±10.9)个月。结果支架置入组再次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例(1.9%),药物治疗组再次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4例(18.6%)。结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并比较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微创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究与分析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6~36个月的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均取得骨性愈合,骨融合时间为15~20周,平均17周,植骨融合率达100%.根据JOA评分,其优良率高达84.00%.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手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突出,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6.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别采用置管冲洗引流(对照组,23例)和VSD(VSD组,31例)治疗。比较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引流管阻塞情况,创口愈合情况,观察VSD副反应,评估VSD的疗效。结果5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抗生素应用时间:对照组(20.1±5.6)d,VSD组(14.1±2.1)d;创口局部治疗时间:对照组(25.2±6.2)d,VSD组(15.0±4.6)d;引流管阻塞次数:对照组13次(13/33),VSD组11次(11/81);创口愈合情况:对照组15例(15/23),VSD组29例(29/3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出现皮肤发红、发痒5例,皮疹3例。结论 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能缩短感染伤口治疗时间,促进创口愈合。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期许为该病的临床研究做出贡献.方法 将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患者,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利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比较减压与不减压治疗无神经症状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TB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80例无神经症状性TBF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23~55岁,平均39.8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减压组37例(采用椎管减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不减压组43例(采用椎管不减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 8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24个月随访。不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减压组[(85.6±15.2)min vs.(115.8±25.7) min,(215.1±25.3)mL vs.(485.7±55.8)mL,(104.1±16.6)mL vs.(224.7±23.5)mL](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0)d vs.(5.2±2.2)d,(6.7±2.2)d vs.(7.0±2.4)d,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后凸Cobb角、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神经症状性TBF行减压或不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均较满意,但不减压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9.
140.
目的 分析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术中顶椎确定下固定椎的可行性.方法 82例Lenke1型患者,分为两组,按Cobb角度、Risser征、中立椎和下终椎配对.实验组以顶椎所处的节段作为依据选择下固定椎,对照组以中立椎为依据选择下固定椎.均行后路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在站立位片上测量手术前后侧凸畸形矫正率和脊柱平衡;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 冠状面Cobb角度和颈7距骶中线距离、矢状面胸5~胸12椎体后凸角度矫正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失平衡数较实验组多3个.结论 Lenke1型侧凸患者顶椎可以作为选择下固定椎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